武漢大學生媒介素養現狀調查
調查研究
作者:劉傑 陳燕
【摘 要】微博已發展成為近一半中國網民使用的重要互聯網應用,尤其深受大學生的喜愛,以微博為平台的信息傳播具有網絡難以避免的虛擬性和複雜性,這對大學生的媒介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過對武漢市5所高校500名學生開展問卷調查,從媒介接觸情況、媒介使用參與情況、媒介認知理解能力、媒介評估批判能力四個方麵,調查和探討了武漢大學生的媒介素養現狀和存在的問題,對推進大學生的媒介素養教育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關鍵詞】微博時代 大學生 媒介素養
微博,又稱微博客、即時博客,是一個基於用戶關係的信息分享、傳播及獲取平台。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第29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1年12月底,我國微博用戶數量從2011年初的6311萬增長到2.5億,增幅高達296%,微博的網民使用率從13.8%增至48.7%。①微博僅用一年的時間發展成了近一半中國網民使用的重要互聯網應用,由於其簡單、便捷、開放、互動性強等特點,深受大學生喜愛。但是,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尚處於形成階段,微博又具有網絡難以避免的虛擬性、社會性和複雜性,它對大學生既有積極影響,也會產生消極影響。因此,這對大學生的媒介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012年4月至5月,我們在武漢市的華中科技大學、華中師範大學、武漢理工大學、湖北經濟學院、湖北工業大學商貿學院等5所高校開展了以“微博時代武漢大學生媒介素養現狀”為主題的問卷調查。調查采取隨機問卷的方式,共發放問卷500份,收回有效問卷451份。調查樣本的性別構成情況為男性48.56%,女性51.44%;專業構成情況為理工類44.57%,文科類55.43%(其中新聞傳播類占16.41%);各年級所占比例為大一31.93%,大二34.37%,大三19.07%,大四14.63%。通過問卷調查和分析,我們可以發現武漢大學生媒介素養的基本現狀如下。
一、武漢大學生的媒介接觸情況
媒介接觸行為是影響受眾媒介素養形成與培養的重要因素,受眾接觸媒介的動機直接影響到受眾對媒介信息的接受程度與效果。在回收的問卷中,僅14人沒有注冊微博,可見微博在武漢大學生中的普及率是很高的,他們接觸微博的主要動機見表1。
我們可以看到:一方麵,武漢大學生接觸微博具有較明確的目的性和能動性,能夠按照自身意願調節自己的媒介接觸行為,利用微博資源;另一方麵,在接觸動機中,“關注名人、明星動態”、“休閑娛樂”仍占較大比重,這符合了大學生的年齡和興趣特點,但也從另一角度說明了他們對微博資源的認識有限,缺乏科學、係統的引導。
二、武漢大學生的媒介使用參與情況
微博時代,傳者和受者的界限越來越模糊,每個人都是信息的創造者和傳播者,同時又都是信息的使用者和接受者。因此,討論大學生的媒介素養,強調其媒介使用和參與能力尤其具有現實意義。
從微博的使用時間上看,武漢大學生使用微博的時間普遍較短。微博的興起始於“微博元年”2010年,在調查中,武漢大學生使用微博一年以上的學生不足三成,僅29.71%。此外,79.16%的學生平均每天使用微博的時間不足2小時,每天使用4小時以上的僅3.43%。這表明武漢大學生對微博的使用具有一定的依賴性,但並不沉迷其中,媒介消費行為較為理性。
在微博信息的參與上,大學生並未充分利用自己信息傳播者的權利。在日常使用微博時,“一般隻瀏覽”的人數占45.66%,而“一天內會多次更新”的人數僅占9.98%。在“你是否經常在微博上更新和分享熱點話題並參與討論”的調查中,僅11.75%的學生選擇“願意並經常這樣做”,62.31%選擇“偶爾會這樣做”,剩下的25.94%對此直接表示“沒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