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月盈帝國,十年以前應該稱之為華龍帝國,在人族三十六帝國之中首屈一指的龐然大物,版圖之大堪比今日的劍武帝國,番邦臣屬眾多,縱使異族也忌憚七分,鮮有敢觸龍須者。
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
十年前,華龍帝國一位偉大的帝王駕崩於世,天地哀悼,新帝即位不足一月,六十歲高齡的天後發動宮廷政變,廢帝篡位,登基為帝,改國號為“月盈”,史稱霓鸞政變!
人族帝國曆史上,第一位女皇帝就此誕生!
先帝在位之時,天後多有輔佐政務,卻無大權,然先帝病重,不得已放權於天後,以至於華龍帝國有今日之變。
新帝乃天後之子,被迫禪位於母,華龍帝國到月盈帝國的轉變並未造成全國大範圍的政局動蕩,使得月盈帝國依舊強盛。
然而,天後為穩固皇位,手段殘忍,任用外戚和酷吏,濫殺舊臣和邊將,打壓異己,生活更是奢侈糜亂,荒淫無度。
朝氣蓬勃的月盈帝國在她的統治期間日漸衰落,對外戰爭頻頻失利,華龍帝國自建國始三代帝王勵精圖治打下來的浩瀚疆土幾乎丟失殆盡,諸多番邦小國不再臣服,曾經滅掉的帝國得以複辟,對月盈帝國形成威脅。
時至今日,月盈帝國內反對天後的聲音幾乎消失,看似內外興平,吏治清明,國力興盛,實則矛盾重重,危機暗藏。
原本,以華龍帝國積累下來的強大底蘊,天後雖然敗家,政治手段差強人意,矛盾和危機並不會在天後朝爆發。
然而,百國大戰開啟了,月盈帝國身處漩渦之中,無可自拔,內憂外患一起爆發,國運已然開始動蕩。
於外,北方異族叩關,西方諸國蠢蠢欲動,西南方土柏帝國趁勢崛起,南方日召國起兵叛亂,東北方句利帝國、卡羅帝國、瀛島帝國屢屢挑釁,東南沿岸海盜猖獗,可謂是到處起火。
於內,季氏皇族的正統擁立者屢除不盡,更有星火燎原之勢,要天後還政季氏的聲音越來越多,此時天後年歲已高,欲立家侄為太子,進一步激化了矛盾。
就在此時,南方傳來噩耗,派去鎮壓日召國的二十萬月盈軍竟然全軍覆沒,日召國大軍長驅直入,攻陷數城!
傳入京都,朝野震動!
此事暫且不提。
陽炎率軍趕到月盈帝國邊境時,日召國大軍已接連攻陷泰昌郡、阿房郡、天水郡三郡之地,他們麵前的就是阿房郡下轄的邊關要塞。
南陵關。
日召國大軍主力正在進攻其他郡縣,南陵關駐守的兵力十分有限。
陽炎二十萬大軍兵臨城下,人影綽綽,旌旗攢動,聲威浩蕩,守將站在城頭上看了一眼,就十分幹脆地選擇了開城投降。
就這樣,日召國捂在手裏還沒熱乎的南陵關就再次易主,過程極度和諧。
兵不血刃地奪取南陵關,陽炎的劍武大軍直接切斷了日召國大軍的補給線,日召國主帥聞訊大驚,急忙馳兵回援。
陽炎已陸續奪取了阿房郡各重關要塞,將郡城團團圍困,郡城守將堅守不出,終於等來了援軍。
然而,陽炎乃是圍點打援之計,半路截殺,日召國回援的軍隊猝然中伏,全軍覆沒。
阿房郡守將心灰意冷,隻好投降。
阿房郡一淪陷,泰昌郡也隨之投降,陽炎不費吹灰之力就盡得日召國大軍辛苦得來的兩郡之地,天水郡危在旦夕。
天水郡現在正是日召國大軍主力的大本營,主帥一聽劍武大軍在自己後麵接連摘了兩顆桃子,大怒。
他急忙撤回了前方猛攻的軍隊,率領主力軍陳列三水鎮,與陽炎的劍武大軍隔江對峙。
望著對岸一字型排開看不到兩端盡頭的黑線,日召軍主帥臉色凝重,手下的將士們也極為緊張。
後方是月盈帝國,前方是來勢洶洶的劍武大軍,搞不好會腹背受敵。
所幸的是月盈帝國現在四麵救火,又剛損失了二十萬大軍,能夠抽調的兵力有限,也沒有那麼快趕來。
他們必須在月盈軍來之前擊退劍武大軍!
然而,陽炎仿佛知道他的想法一樣,命令大軍不準渡江。
任憑日召國將士如何挑釁,劍武大軍始終不動如山。
劍武大軍耗得起,日召國大軍卻是耗不起,其主帥氣得直跳腳,最終也隻能選擇渡江一戰。
待日召軍準備好船隻,渡江到一半之時,陽炎一方箭如雨下,將他們逼退回了對岸。
如是三次,敵方主帥怒不可遏,下令不準後撤,不計代價渡江到對岸。
於是鮮血染紅了江麵,到處都是浮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