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呢喃兩句,心裏也在思考他們說的鍾聲是什麼,忽然間莫離大叫一聲,神色間全是不可思議,“難道是......難道是!”
穆千雪見莫離說一半又不說了,當即急道,“莫姐姐你倒是一口氣說完啊?”
莫離深吸口氣,平複一下自身的情緒,快速說道,“鍾在佛教中具有斷煩惱、長智慧、增福壽、脫輪回、成正覺的功效。,《禪門日誦·鍾偈》雲:“洪鍾初(二、三)叩,寶偈高吟。上徹天堂,下通地府。上祝當今皇帝,大統乾坤,下資率土諸侯,高增祿位。三界四生之內,各免輪回,九幽十類之中,悉離苦海。五風十雨,免遭饑饉之年,南畝東郊,俱瞻堯舜之日。幹戈永息、甲馬休正、陣敗傷亡,俱生淨土。飛禽走獸,羅網不逢,浪子孤商,早還皋井。無邊世界。地久天長(永享康寧),遠近檀那,增延福壽。三門鎮靖,佛法常興,土地龍神,安僧護法。父母師長,六親眷屬,曆代先亡,同登彼岸。”這些偈語都表明了鍾的這些基本功用。因此,我們每一次叩鍾的當下若能以清淨利他的大願,精誠專注的叩鍾,便可產生感通十方法界的力量,息止惡道眾生的苦難,也使得自己的業障消除,福慧善根增長。”
我皺眉心想,“這個時候還說鍾幹什麼?之中有什麼奧妙?”
我正這樣想著,看了看項羽和穆千雪,二人也是一副不解的神態。莫離頓了頓繼續說道,“鍾還具有莊嚴道場,活躍氣氛的作用。追溯中國曆史可以知道,鍾在中國自古就有,並非是佛門的獨創。鍾在中國的用途為禮、樂器,因此沿用於佛門中,每月禮祖及佛前大供等法事盛各種法會中,也以鍾為樂器配合僧眾清淨的楚唄唱誦響叩,供養諸聖腎並攝受與會大眾,顯發出佛事、法會的莊嚴隆重。同時,若有諸山長老或賢達政要參訪蒞臨道場時,也以叩大鍾的儀式,作為隆重迎接的禮儀。在佛教中,鍾不僅是寺院報時、集眾的法器,而且對於促進修道有很大的功用。據敕修清規法器章說:“大鍾,叢林號令之始也。曉擊則破長夜警睡眠,暮擊則覺昏衢疏冥昧。”有經典中說:洪鍾長聲覺群生,聲遍十方無量土”。”
我忍不住打斷一句,“莫離,你還是撿重要的說吧,我心裏有個感覺,好像有什麼大事要發生了。”
莫離點了點頭,說話的速度變得更快,“大鍾,又稱為梵鍾、洪鍾、釣鍾、撞鍾、鯨鍾等等。因為它在撞響的時候,能夠清淨寺院梵刹,所以稱為梵鍾因為它的聲響洪亮致遠,所以稱為洪鍾;因為它是吊在鍾架上被撞擊而響的,所以稱為釣鍾、撞鍾。至於它又被稱為鯨鍾,則是因為在佛經中記載,海邊有一種動物叫蒲牢,它在遇見鯨的時候,常常會害怕地發出像鍾一樣的叫聲,因此人們就將蒲牢的形狀鑄在鍾身上,把撞槌做成魚形。由於蒲牢是遇見鯨才發出叫聲的,就用鯨來為鍾命名了。一般說來,佛鍾有三下、七下、十八下、三十六下、一百零八下的叩擊鳴法。在僧眾們齋粥下堂、參禪完畢、早晚巡視或吃茶下床的時候,鳴三下;在住持早晚到佛前行香、住持進入僧眾講堂的時候,鳴七下;在齋時僧眾進入齋堂的時候,鳴十八下,叫做“入堂鍾”,入堂鍾是按照進齋的次序而逐次完成的;而三十六下則是集三通擊鳴之和,總成一百零八下。”
穆千雪神色一動忽然插嘴說道,“莫姐姐,這個我知道,佛教寺院中的重要活動,以一百零八下為準,所以佛鍾又稱為“百八鍾”。百八鍾的撞擊之法,佛經中說:鳴鍾“引杵宜緩,揚聲欲長,凡三通,各三十六下,總一百八下,起止三下稍緊”。就是說,擊鍾的時候,應該緩引鍾槌,使擊出的鍾聲悠遠深長。通常是以三鳴為始,二鳴連續為終。分三通擊完,每通三十六下,快十八下,慢十八下。如果是晨鍾,則是先快十八下,後慢十八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