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河:靜靜地從古流到今
遼河行記
作者:楊春
遼河有多少歲了?
從踏出“遼河行”的第一步起,這個問號就縈繞在了心頭,待此行結束,它依然還在。埃米爾·路德維希在他的卓著《尼羅河傳》裏,將尼羅河喻為“土地之父”,遼寧人則素喜以“母親河”來比擬遼河。兩者的共同點是都將河流視作了一個生命實體。那麼遼河的年齡果真是個可推測的數字嗎?或許它的經曆能給人一點啟示。
遼河源頭福德店
遼河上遊有東、西兩個源頭,西源是老哈河與西拉木倫河的彙流,稱“西遼河”;東源出自吉林遼源,稱“東遼河”。兩者於遼寧昌圖縣境彙合,始稱“遼河”。東、西遼河彙流處,稱“福德店”。“福德”顯然是個好名字,據說令國人備感親熟的土地佬,在台灣就被稱為“福德正神”,而它在遼河源頭的出現無疑更為漂亮,因為那意味著“聚福彙德”。
關於此名的來曆,一位老人是這樣說的——
百餘年前,此地有個小屯子,僅八戶人家,叫“丁家坨子”。屯旁有條驛道,行人絡繹不絕,屯中一個名叫孫芝的人,就獨具慧眼地開起了一家車馬店,專供路人歇腳打尖,取名“福德店”。不知是緣於生意過於紅火,還是隻因日子久了,人們後來竟逐漸淡忘了丁家坨子,而將此屯改稱福德店了。若幹年後的今天,那小屯子已擴展成村落,生息著幾十戶人家,反倒定名為“八家子”了。
1950年,村旁成立起一個水文站,即測繪水文資料及監測水情的站點,堪稱“遼河幹流第一站”。那小站如今還在,是一棟紅瓦粉牆的兩層小樓,院門豎有“遼寧省水文水資源勘測局福德店水文站”的牌匾。這是目前僅存的“福德店”的可視標誌。事實是,作為一個曾經的店名與地名,福德店早已被時間拋置腦後,現在除了水文圖表資料及軍事地圖仍將其作為地名偶有顯示外,在其他任何圖冊中都再也找不出這個字樣了。
上述信息的透露者,就是福德店水文站的原站長曹鳳老人。老人在此工作了大半輩子,對店主孫芝也仍存童年的朦朧記憶,說孫芝的第四代和第五代後人現仍居於八家子村。
遼河河道的古今變遷
從福德店開始,遼河一路下行。都說“一江春水向東流”,遼河卻是由東北走向西南,曲曲折折地奔往渤海遼東灣。這也是遼河的一個別致之處。
從福德店到入海口,如今有浩浩1300多公裏的路程,古時應該會短些,這是由於遼東灣海岸線始終在持續退縮的緣故,時下每年也仍會往海裏縮進10米左右。餘出來的那10米就成為了灘塗,會相繼長出翅堿蓬和蘆葦等耐鹽堿植物,然後很可能會變成耕地。這種源自亙古的滄海桑田的變遷,無意中延長了遼河的跋涉路徑,時代愈近,路徑愈長;路徑愈長,遼河所流經的城鎮和村莊就愈多,所澆灌的沃壤也愈來愈龐大。
與路程長短相對應的,還有河道的變遷。在1861年到1958年的97年間,遼河經曆了一個“獨流——分流——獨流”的演變,遼河入海口也由原來位於營口市西郊的“遼河口”,變更為後來位於盤錦市西南的“雙台子河口”。
遼河的第一次分流發生在1861年。那一年遼水泛濫,從右岸冷家口潰決,順雙台子潮溝宣泄而去,並將其刷成新槽,使遼河得以分流入海,不再為患十餘年。到1873年,因春旱斷流,當地人又將潰口堵塞,之後遼河水患如初。
遼河的第二次分流發生在1896年。那一年時任奉天將軍的依克唐阿執意要改變遼河為患的現狀,便起用名紳劉春烺挑河分水,複開了堿河。雙台子潮溝由此正式晉升為雙台子河,與遼河故道一起分流遼河幹流來水,且很快就分去60%的水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