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章 士兵選拔--終極測試四(2 / 2)

兩組隊員先是往山後麵走,此時天氣陰沉,比平時更早天黑。路上泥濘不堪,亂石嶙峋,十二個人走的極其費力。好在到達山頂時天已經完全黑了,而且追兵們似乎也沒追上來。以衛勝青的判斷,那些追兵看到天黑之後山路難走,誰也不願意再冒險黑燈瞎火的在山路上亂走,肯定都回營了。

山背後有片鬆樹林,衛勝青指揮兩個小隊到那裏隱蔽。鬆林裏蚊子成堆,而且這些蚊子常年不見人血,突然來了十幾個血氣旺盛的大漢,對於蚊子們來說那可真是饕餮盛宴。十二個人被咬的跟榴蓮似的滿頭是包,實在苦不堪言。

好不容易挨到晚上,大家已經一整天沒好好進食,又行了一天路,再次啟程雙腿重的簡直像長在了土裏。衛勝青看這樣也不是辦法,士兵們必須進食才能保持戰鬥力。於是又下令埋鍋造飯,夜晚生火,隻要把光亮擋住,還是可以的。

衛勝青安排了六個哨位,除了做飯撿柴的,全部去放哨。做飯的士兵把每個人身上生米都收集起來,估摸了一下量,每人都飽餐是不可能的,但是半飽還能保證。

來的時候山腰有一片竹林,許多農家孩子出身的士兵開始用鋒利的石塊砍來一些粗壯竹子,沒有鍋,就做一頓竹筒飯吧。

衛勝青趁著士兵們做飯的當兒,拿出自己封在塑料袋裏的筆記本開始記錄工作日誌。一天下來感悟很多,零零散散歪七扭八的也記了不少白天想到的細節。這一次他在本子上鄭重寫下了:單兵口糧一定要重視,不能讓士兵一邊打仗還一邊想著做飯。

王三順一邊忙碌一邊看衛勝青寫寫畫畫,笑著說:“大人真是個大能人,文武都會,白天指揮打仗,到了晚上還寫文章呢。”

衛勝青笑笑,想給他解釋一下,但想想未必解釋的清楚,便低頭不語。

竹筒飯做的不算成功,因為用的是山間水,夾雜著一股枯枝爛葉的味道。衛勝青的飯比別人要多出一倍,王三順給他盛飯的時候特意關照。衛勝青吃到一半,發現有些人已經吃完了。他看了看戰士們的竹筒,明白了一切,二話沒說,把自己的飯分出一大半給了那些吃完的士兵。

王三順苦笑著:“大人,飯不多,您分出去就得挨餓了。”

衛勝青劍眉一豎,瞪著眼訓他:“大家都是兄弟,以後給我盛飯不要有任何特殊待遇。你們吃多少我就吃多少,不要搞三六九等。在我的隊伍裏不允許有的人餓著肚子,有的人腦滿腸肥。”

這話一出,立刻又博得了包括王三順在內的士兵的由衷敬佩。在華朝軍隊中,甚至是太孫衛隊這樣的高級部隊裏,一直都有長官是天,士兵是地的傳統,就算真正愛兵如子的好官也不會把自己降到和士兵們同等待遇。衛勝青這樣的行動,在士兵們心裏就好比過命的交情,這樣的長官既站崗放哨又不要特殊待遇,愛兵如子已經不能形容了,一句話:士為知己者死。

衛勝青根本想不到自己一個小小的舉動又引來了大家的效忠,他這樣做也絕不是做作,而是真性情使然,畢竟二十一世紀的青年所謂的尊卑貴賤概念並不強烈。

衛勝青吃完之後帶著吃過飯的去替放哨的士兵。大家都吃完,衛勝青又指揮士兵們把竹筒和火堆灰燼挖坑埋好,這才摸黑上路。

是夜,天氣轉晴,一輪新月從東方升起,把這座秀氣的小山照的分外明亮。衛勝青帶著士兵們正好趁著月光下山,雖然亂草駁雜,亂石橫生,但在明亮的月光下,下山倒比來時還輕鬆些。下山是原路返回,再進小樹林,繼續走大概一裏多路有一條河橫亙而過。

河上一座前明時期修築的木橋,是過河的唯一路徑。在前期地形探測中,負責勘探的士兵回來報告說這座木橋十分狹窄,隻能容兩人並肩行走。衛勝青一邊前進一邊回想著那個士兵的報告:“倘若在這裏堵截受測部隊,那肯定一個都跑不了。”

不管怎樣,衛勝青想,現在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前方就算刀山火海也要硬著頭皮闖一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