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問題充滿學生的頭腦
理論研究
作者:黃禮青
在初中科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一直來是初中科學課堂教學中亟待解決和研究的課題。筆者結合初中科學課堂教學實踐,就如何培養學生問題意識,談談自己的做法和觀點。
在初中科學課堂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不僅可以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習興趣,發展學生智力,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更重要的是還可以讓學生學會自主學習。那麼,如何有效地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提出問題?
1 困擾學生不願意提問的因素
1.1 教師方麵
受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許多教師仍滿足於釋疑解惑這一傳統的功能,教師的“唯我獨尊”思想還揮之不去。教師要在40分鍾內完成預設的教學任務,就不允許學生有任何不同於自己的觀點、見解和問題。上課時,提問是教師的事,學生隻要能回答,把知識弄明白了就行。再現實一點兒,隻要學生考出不錯的成績,課堂教學任務也就完成了。長此以往,學生隻會機械地接受,不會想,也提不出任何問題了。
1.2 學生方麵
大多數學生求知缺乏懷疑意識,常常是盲從權威,盲從老師,盲從書本。再一個不敢提問是心理顧慮因素,在課堂上表現出“三怕心理”:一怕在課堂上提問會影響老師的教學程序而挨批評;二怕提出的問題不成問題被同學嘲笑;三怕提出的問題毫無價值而讓人瞧不起。尤其是基礎差的學生,總認為自己比別人笨,提問題時怕出錯,又怕同學笑話,喪失信心。由於這些心理因素禁錮著學生,使他們有問不敢提,久而久之,學生無疑可問了。
2 解決困擾學生不願意提問的方法和途徑
2.1 強化學生問題意識,養成良好的提問習慣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希望自己是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一個人學習,是否具有積極的心態準備,將是他們獲取知識和能力的最大動力。長期以來,“沒有問題了”一直是教師對學生的要求,其實問題是學習的動力,沒有問題,就等於停止了學習。而新課程標準則要求學生學會自己發現問題,主動探究。因此,教師應關注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
1)“提問”不僅僅是教師的事,也是學生的事,學生可以問老師,問課本,還可以問權威。例如,古希臘哲學家亞裏士多德認為:“力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這一觀點與最簡單的經驗事實那麼吻合,和當時人們對事物的理解程度相符合。伽利略卻不迷信權威,並采用課本所示的科學實驗來研究力和運動的關係,從根本上改變了人們關於運動和力的認識。
2)人類每次的發明和創造,都是以提出問題為起點。用科學家成功的經曆教育學生,隻有不斷發現並提出問題,才會取得成功。例如,牛頓在觀察成熟的蘋果要落向地麵時提出疑問:為什麼物體最後總要落回地麵呢?從而使他得以在正確的方向去研究,最後得出萬有引力定律。
2.2 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主動提出問題
“科學始於問題,問題源於發現,發現源於情境”。筆者認為,問題往往來自於教師精心創設的情境中。例如,在課堂學習“蒸發”一章節時,教師先用多媒體展示一張炎炎烈日下張大嘴伸出鮮紅長舌的狗的照片,設問:看到這張照片,你最想提的問題是什麼?學生提出很多問題,如:狗為什麼在炎熱天會張口伸舌,而冬天不會?狗有沒有汗腺?等等。至此,教師再開始上新課。整節課,學生都能帶著疑惑去學習,始終保持學習積極的態度,當然會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
2.3 營造民主寬鬆的氛圍,讓學生敢於提出問題
美國心理學家羅傑斯認為:“一個人的創造力隻有在他感覺到‘心理安全’或‘心理自由’的條件下,才能獲得最優表現和發展。”激發學生提出問題的關鍵,是創設良好的師生互動關係。讓學生想問、敢問,就必須為學生創設一個寬鬆、安全自主的心理環境,營造一種自然放鬆的交流氛圍,消除學生的緊張、壓抑和自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