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小細節決定外交成敗(2 / 2)

小細節決定外交成敗

作為外交官,必須特別嚴謹細致。外交無小事,事無巨細,都應認真精心,準確無誤,容不得半點兒馬虎。

在政治文件和外交談判中,有時因一個詞翻譯不準或欠妥,就可能鬧出政治問題。在中蘇兩黨來往信函中,有一次我方用了“要求”而未用“請求”,蘇方當即複信指責中方居然“要求”他們。鑒於此,中共中央專門致函更正,解釋說,在中文裏二者意思相近,既然你們把這件事看得如此嚴重,那就改為“請求”吧!在中蘇邊界談判中,雙方唇槍舌劍,氣氛緊張,有一次蘇方在發言中將希望中方“理智能占上風”中的“理智”譯成“健康思想”。這可惹禍了,因為據說蘇共曾把林彪視為中共內部的“健康力量”,我方當即提出抗議,斥之為“癡心妄想”,為此雙方大吵一場。

據英文高翻施燕華大使講,她剛入外交部不久,被分配負責翻譯國宴菜單。這不是一件難事,她很快就幹完,並對自己的高效率頗為得意。國宴在人民大會堂舉行,每張桌子上都擺放著帶有國徽的菜單。熱菜中有一道罐燜鴨子,盛在精致的小砂鍋裏,外賓很感興趣,拿起菜單一看卻嚇一跳。他把菜單遞給坐在旁邊的冀朝鑄看,倆人都樂壞了。老冀舉著菜單對施燕華說:“小施啊,鴨子怎麼受傷了?”原來罐燜鴨的“燜”(braised)打成了bruised(受傷)。這個“低級錯誤”給她敲響了警鍾,從此鍛煉造就認真細致的工作作風,也為以後的翻譯職業生涯打下了基本功。

當然,不是說我們的翻譯盡出洋相,在處理細節方麵也不乏成功的範例。有一次,我國家領導人訪問英國時,在談話中引用了雪萊的一句名言“如果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但由於口誤,說成是莎士比亞的。在場的陪同人員很著急,英文翻譯陳明明靈機一動,既未說莎士比亞,也未點雪萊,而是巧妙地譯成“英國一個大文學家說過這句話”。雙方聽後都非常滿意。

大外交應有戰略思維

作為高級外交官,還應有戰略思維。

1989年中蘇之間舉行高級會晤,鄧小平同誌注意到外界的轟動反應,專門指示在接待禮儀上要適度,同戈爾巴喬夫見麵時“隻握手,不擁抱”,在國際上引起很好的反響;1997年葉利欽總統訪華前夕,江澤民主席根據當時的形勢,指示外交部禮賓安排上要“隆重、熱情”,見麵時按俄羅斯習俗與葉利欽擁抱,結果也收到了很好的成效。這裏講的是具體禮儀問題,但其背後體現的卻是戰略考量。外交官雖非戰略製定者,但心中要時時裝有全局和大局,才能做好每件具體工作。

(摘自《大使劄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