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如何在鄉村推行教化
朱元璋把宣傳教育作為推行教化的主要手段,一直深入到鄉野村裏。朱元璋多次下令,在全國實行鄉飲酒禮。鄉飲酒禮是西周以來就有的一種禮儀,曆代也有提倡,但大多沒有認真實行。朱元璋把它作為實行教化、建立社會秩序的一項重要措施。定時聚會,“習禮讀律”,是鄉飲酒禮的主要內容。
條式規定,京師以至於天下府州縣,每年正月十五,十月初一,在各地學校實行鄉飲酒禮。鄉飲酒禮由社會基層的裏長或者糧長主持。聚會中,按照年齡大小排列,叫做序齒。讓最年長的坐在上座,依次就位。聚會中,要總結評比這一年本地居民的表現,莊稼種好了沒有?對父母是否孝敬?是否做了不該做的事?如果有過錯,當場提出批評懲罰。懲罰的方式也很簡單,根據過錯輕重,不許喝酒,或者站著喝酒不給座位,錯誤嚴重的不能列席。朱元璋說,推行鄉飲酒禮,其目的是使得“家識廉恥,人知禮讓”,從而達到“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婦順”的目標,“宴安而不亂,和樂而不流”的境界。
朱元璋還下令頒布了一篇教民榜文,其中有這麼幾句“聖諭”:“孝順父母,尊敬長上,和睦鄉裏,教訓子孫,各安生理,毋作非為。”這是一個欽定的百姓公約,概括了百姓要遵循的基本道德規範。為推行教化,費盡了心思,特別是他把教化推行到最基層,用簡單易懂、易於實行的方式,讓百姓普遍接受教育。
朱元璋推行教化的最大特點,是“感人以心”,用勸導、感化的手段推行教化。朱元璋把天下比作一家,鼓勵以親情維係社會關係。朱元璋肯定法律的作用,但是他還說:“威人以法者,不若感人以心。敦信義而勵廉恥,此化民之本也。”用法律壓製人,不如用心感動人,培養信義。砥礪廉恥,是改變民俗的根本。“讀律,固可禁民為非,若謂欲使民無犯,要當深求其本也。”讓百姓讀律令,固然可以禁止他們違法亂紀,但是讓他們不犯法,最重要的還是從根本做起。這個根本就是感化他們,培養他們的信義,激勵他們的廉恥。
明朝如何表彰善行
為推行教化,明朝還采取了獎勵、表彰的辦法,要求各地官府對本地的孝行節義行為及時申報,經過核實,給予旌表:“凡孝子順孫,義夫節婦,誌行卓異者,有司正官舉名,監察禦史、按察司體核”,上奏皇帝批準,下令旌表。這類旌表為的是推行教化,所以隻針對基層百姓,而不是給有身份的人錦上添花;“止許布衣編民、委巷婦女得以名聞。其有官職及科目出身者,俱不與焉”。有官府身份的,有科舉功名的不在其列。對於孝行節義事跡突出的,由國家建立祠堂,予以崇獎祭祀,一般的也要樹立牌坊。巍峨的祠堂,高大的牌坊,樹在鄉裏,很是榮耀,百姓因而知所進止,即使在邊遠的地方,民間也都能夠以孝行節義相砥礪。明朝要求各地方都設立申明亭和旌善亭,規定當地軍隊和官府,要把孝子節婦的具體事跡寫在旌善亭內,廣為宣傳,供大家學習。
(摘自《人民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