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閑話“官不聊生”(1 / 1)

閑話“官不聊生”

官場敘事

作者:汪強

“官不聊生”是個新出現的詞。最初說出這個詞的是台灣作家龍應台。她說:“為官者一方麵要殫精竭慮地為民眾服務,無疑會筋骨勞頓、心誌疲苦;同時還得麵對百姓、媒體的監督,自然要如履薄冰,戰戰兢兢。筋骨勞頓、心誌疲苦,再加上如履薄冰,戰戰兢兢,這還不是官不聊生嗎?”

龍應台任過台北市文化局局長,是當過官的人。也許她在當官時“筋骨勞頓、心誌疲苦”,感到“如履薄冰,戰戰兢兢”,但即使如此,最多也隻能說自己當官不聊生,而不能說官不聊生。理由很簡單,一個老百姓或極少的老百姓不聊生,不能叫民不聊生,相當多的老百姓不聊生,才能叫民不聊生。同樣,一個官員或極少的官員不聊生,不能叫官不聊生,相當多的官員不聊生,才能叫官不聊生。而我以為即使在台灣,也隻有極少數官員當官當到不聊生的程度,因而不能說台灣那裏官不聊生。我想,真的官不聊生了,會有那麼多人要當官、要升官嗎?會有那麼多人買官、跑官、要官嗎?

有不少人為官不聊生叫好。他們說,隻有官不聊生了,民才能聊生,官若活得太好,太隨心所欲,老百姓的日子就難過了。我讚成這話的後一半。

2011年1月,廣東省兩會上,時任廣州市市長萬慶良在談到高房價和幸福的話題時講道:“我工作了二十多年,還沒買房,現在住的是市政府的宿舍,在珠江帝景,一百三十多平方米,每月交租六百元,當然,政府會補貼一部分房租。”此話一出,輿論嘩然。因為據當地媒體報道,珠江帝景是廣州市中心的豪宅,2011年該樓盤的單價即在每平方米四萬元以上,一百三十平方米的房子,每月租金則在四千元以上。萬慶良因此被網友稱為“六百帝”,並調侃說“何不食肉糜”。

別人花四千元也未必能租到的豪宅,他不到六百元就能住上,也不見負有監督責任的部門指出他的不是,要他把錢給足。他要住好房子太容易了。因為容易,也就不知道老百姓住房難,竟然要老百姓像他那樣租房住。普通老百姓能像他那樣租房嗎?

總統是美國的最高行政長官,要說官不聊生,那最不能聊生的應該是美國總統。龍應台在談到官不聊生時也說過,“當官越大越痛苦”。總統就應該是最痛苦的人。可是,美國總統最不能聊生嗎?最痛苦嗎?不!

1989年1月至1993年1月,老布什(即喬治·赫伯特·沃克·布什)任美國第四十一任總統。假如總統是最不能聊生、最痛苦的人,他的兒子就不會再當總統,可他的兒子小布什不僅當了總統,而且還連任了兩屆。

1993年1月至2001年1月,克林頓任了八年總統。假如總統是最不能聊生、最痛苦的人,他的妻子希拉裏就不應該想當總統。可是,希拉裏當總統的願望還比較強烈。第一次競選失敗了,還不服輸,有可能再一次參加競選。

不錯,在那些國家,“官員實實在在是仆人,誰都可以指著鼻子罵”,但是,並非所有的民眾都要罵官員,並非所有的民眾都跟官員過不去。其實,在很多情況下,民眾對官員還是挺寬容的。“水門事件”暴露之後,尼克鬆也隻是辭去了總統職務,而沒有追究他的法律責任(二十名自認為是代表總統采取行動的總統下屬人員都被定了罪)。克林頓同白宮女實習生莫尼卡·萊溫斯基的性醜聞曾鬧得沸沸揚揚,可克林頓的總統還照樣當了下去。後來,在“最偉大的美國人”的票選活動中,克林頓還被選為美國最偉大的人物第七位。

有人通過簡單的推理得出結論:官不聊生可導致民能聊生。其實,這也未必,要看官為何不聊生。

資料顯示,1939年初,蘇共的正式中央委員一百三十九人當中有一百一十人,也就是占總人數百分之八十的人被捕。列寧最後一次出席的十一大上選舉的中央委員會的二十六名中央委員中,有十七名被處決或流放。從1919年至1935年的三十一名政治局委員中,有二十人慘死。在中央委員地區和省一級的黨委書記以及基層黨組織的書記中,這類情況更是嚴重。被捕的大多數黨員未經公開審判,甚至未經任何審判,就被流放或處死。

夠了,隻是這些數據就能說明那時的蘇聯確實是官不聊生。試問,這樣的官不聊生會給老百姓帶來幸福嗎?我相信,不必舉例,也不必說出一個個數據,每一個讀者都會給出正確的答案。

(摘自《雜文選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