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林毅夫張維迎再掀論戰:政府邊界與市場力量(1 / 1)

林毅夫張維迎再掀論戰:政府邊界與市場力量

今日時政

作者:思想理論動態參閱

論戰一:亞當·斯密對政府作用的闡述今天是否適用

林毅夫:我們知道,工業革命以後,技術變遷的速度加快,新產業不斷湧現,就像維迎講的,兩百年前亞當·斯密的時代,產品隻有十的2次方,不到3次方,現在是十的7次方、8次方。這是亞當·斯密的《國富論》沒有討論的。

維迎談企業家精神,我認為企業家精神也非常重要。但是企業家怎麼出現?除了他天生的對市場發現的敏感度以及風險判斷外,還需要什麼?

所以我要補充一下,維迎對企業家精神的重視,我是承認的。然後企業研發新產品,同時政府給予充分的自由和產權保護,我也承認。但是,最重要的就是企業家要發展新產品,此前的那些公共知識,要是沒有國家的投入,實際上也不會出現。

張維迎:亞當·斯密研究的是兩百多年前,工業革命發生之前,這沒錯。但是科學並不總是在進步的,我不認為今天的思想一定比上個世紀先進。為什麼呢?因為人類在認識世界的過程中是免不了犯錯誤的。所以我認為不能說因為亞當·斯密那時候不具有現代的技術,他的理論就比現在的差。

我們看美國,在產業革命時候,大量新產品的出現,沒有什麼國家支持,我們看英國,包括科學的出現,很多沒有什麼國家支持;然後我們看很多基礎的研究,美國最好的大學都是私立大學。

如果我們研究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的中國,所有事情都離不開國家,但不能證明沒有國家參與這個就不會有,反而沒有國家參與,我們有可能更好。政府要做的最重要的是,創造自由的環境、法治,包括產權製度的保證。

論戰二:政府與企業的關係

林毅夫:談到政府和企業家,大家說我強調政府的作用,這是一個誤解。現在我一直強調的是有為的政府和有效的市場。有效的市場當然是靠競爭、靠企業家。但因為現在大家不講有為的政府,所以好像說我強調政府。其實我兩個方麵都看,因為有效的市場要競爭和企業家的精神。

按照比較優勢發展,企業必須要政府,因為在產業升級的過程中也必須完善基礎設施,必須改善人力資本,也必須改善金融和法治,這些都不是單個企業家可以做的,需要很多企業家做,需要協調。或者協調很難,必須政府供給。我所看到的少數幾個成功的經濟體,都是政府跟市場共同努力的結果。

張維迎:首先,我認為發現比較優勢,利用比較優勢,恰恰是企業家最擅長的。而我們國家恰恰是政府經常亂點鴛鴦譜。如果論比較優勢,政府和市場相比,市場更擅長解決比較優勢。沒有企業家精神的企業還能持續存在的,隻有那些政府管理的企業才能做到。

還有一個問題,我們經常用“發展階段”說事,認為中國目前所處在一個特定的發展階段,很多條件還不具備的情況下,是不是就應該更多的發揮政府的作用。這有一定道理。但是為什麼現在不具備條件?是因為我們消滅了這些條件。

論戰三:政府幹預能不能更有效

張維迎:很多經濟學家經常把保護市場當做一種提高效率的工具,其實,市場並不是一個效率工具,認為市場有效率就支持,沒有效率就反對。市場實際是一種基本的人的權利的保障。我們隻有保障人的基本權利,就是自由、人權、財產權,市場經濟才有一個穩定的基礎。我們過去總是說理想的狀況就是市場出問題了,政府就能解決問題。毅夫認為我們應該研究政府怎麼做得更好,但有大量的理論和事實證明,政府怎麼做都不可能做得更好。

談到思想,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科學家隻是一人之見,而且經常帶有自己狹隘的、領域的偏見。所以我們隻能通過公平、公開的爭論,然後讓每個人去思考問題,任何情況下政府都不應該運用政權的力量來強加某一種思想,這也是我一直反對的。

林毅夫:首先來講,中國過去35年我們必須承認政府絕大多數是正確的,如果沒有絕大多數正確,不可能連續35年每年9.8%的增長,也不可能是現在唯一的快速發展的新興大國。我們應該認為95%以上都是正確的,可能有5%的改進空間,這個我們必須承認。第二點談中國模式並不是說固定不變化,也必須要不斷改革。包括美國、英國也必須要不斷改革。

(摘自《思想理論動態參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