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廉政思想文化,形成於古代社會發展的過程之中,體現了當時人們廉政核心價值的認知和判斷,對曆史上風清氣正社會局麵的出現起到過積極作用。傳統文化是一麵鏡子,是一部教科書,以史為鑒,可知興替。對照這麵“鏡子”,我們可以反觀自己,找出不足,避免重蹈曆史的覆轍。因此,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廉政思想,可以給我們很多的曆史啟迪。譬如,《周禮》中的“六廉”思想,對當前廉政建設就具有重要啟示與價值。孔子講“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主張把“德”與“刑”結合起來。縱觀中國曆史的發展,我們可以看到文景之治、貞觀之治、洪武之治、康乾盛世局麵的出現無不與統治者德法並用、賞罰得當密切相關。當前我國正處於社會轉型時期,由於市場經濟的發展和社會製度的尚待完善,一些國家工作人員,法律意識淡薄,置法律於不顧,貪汙腐敗時有發生,一些人知法犯法、有法不依、執法不嚴。在此背景下,借鑒“廉法”思想,增強人們的法治觀念,加強法治建設,推進廉政建設無疑具有重要現實意義。孔子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又說“政者,正也。子率以正,孰敢不正?”孟子說:“君仁,莫不仁;君義,莫不義;君正,莫不正。”荀子說:“君者儀也,民者景也,儀正而景正。”這些都說明領導者自身端正就可產生上行下效的積極影響。官員往往是人民群眾學習的榜樣,所以儒家就強調“正人先正己”。“六廉”中的“廉敬”和“廉正”思想給我們的啟示就是加強廉政建設必須重視官德教育。“廉敬”是指不懈於位,盡職守責,作為官員要遵守職業道德,要敬業,要在自己的崗位上盡職盡責,恪盡職守。“廉正”是指不傾斜,品行端正,要求為官者要秉公辦事。曆史上但凡“清官”,皆能不懈於位,皆做到品行方正。如唐朝宰相魏征輔佐李世民勤勤懇懇、忠於職守、公正廉明,對“貞觀之治”的出現功不可沒。法國思想家拉貝萊說:“學問無良知,即是靈魂的毀滅,政治無道德,即是社會的毀滅”。官德失範不僅影響到官民關係,影響到政府的公信力,而且還會影響到政權的鞏固和國家的長治久安。當前,我國幹部隊伍從政道德修養整體上是好的,但同時一些官員官德失範也到了不能容忍的地步,超越了人們的心理底線。有些領導幹部的行為舉止,不僅達不到官員道德要求的正常水準,甚至突破了做人的道德底線。加強官德修養對於廉政建設而言,不是治標而是治本,是從源頭上預防腐敗、增強官員的免疫力。
古人言“治政之要,惟在官人”。作為官員,在能力方麵的要求也就顯得更有意義了。荀子就說“無能不官”。“六廉”中的“廉善”、“廉能”和“廉辨”,實際上就是古代考課過程中對官吏最基本的能力要求。“廉善”、“廉能”和“廉辨”強調的是官員要善於辭令,善於行事,能行政令,具備製定貫徹各項法令的能力,要有明辨是非的能力。毫無疑問,有才能是對官吏的基本要求。要善於治事理民、能把各項政令貫徹落實,還要頭腦清醒,明辨是非。一個官員雖然有道德,但是沒有才能,那也僅是庸官一個,應該德能並行。當前,在中央不斷加大反腐力度的新形勢下,對中國傳統文化中廉政思想進行梳理與分析,可以為推進黨風廉政建設提供有益借鑒。概言之,要繼續加強對廣大黨員和領導幹部的廉政教育,夯實廉潔從政的道德基礎。要繼續提升“廉”在幹部選拔、任用、考核中的重要位次,完善廉潔從政的監督機製。要不斷加強法律製度建設,築牢廉潔從政的法律基石。把“以德養廉”、“以製保廉”、“以法促廉”三者結合起來,三管齊下,建立健全懲治和預防腐敗體係,真正實現幹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
強調優秀傳統文化是涵養
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
《領導文萃》:今年以來,習近平同誌反複強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和弘揚,指出“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牢固的核心價值觀,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拋棄傳統、丟掉根本,就等於割斷了自己的精神命脈。……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您認為應該如何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王傑:首先,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內在要求,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題中應有之義。
核心價值觀是一個社會中居統治地位、起支配作用的核心理念,是一種社會製度長期普遍遵循的相對穩定的根本價值準則。習近平同誌指出,“核心價值觀,其實就是一種德,既是個人的德,也是一種大德,就是國家的德、社會的德。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如果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沒有共同的核心價值觀,莫衷一是,行無依歸,那這個民族、這個國家就無法前進。”這充分說明了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性。核心價值觀是文化軟實力的靈魂、文化軟實力建設的重點。對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來說,最持久、最深層的力量是全社會共同認可的核心價值觀。核心價值觀承載著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精神追求,體現著一個社會評判是非曲直的價值標準。因此,培育和弘揚核心價值觀,有效整合社會意識,是社會係統得以正常運轉、社會秩序得以有效維護的重要途徑,也是國家治理體係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麵。曆史和現實都表明,構建具有強大感召力的核心價值觀,關係社會和諧穩定,關係國家長治久安。
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精神,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價值觀念。堅守什麼樣的核心價值觀,既是一個理論問題,也是一個實踐問題。十八大報告提出,“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二十四個字來概括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際上涵蓋了三個層麵:富強、民主、文明、和諧是國家層麵的價值要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會層麵的價值要求,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是公民層麵的價值要求。這一概括,實際上回答了我們要建設什麼樣的國家、建設什麼樣的社會、培育什麼樣的公民的重大問題。因此,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中國立國的根本,也是中華民族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依據。
其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之間是內在統一的。
一方麵,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礎與源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但從文化發展的曆史傳承性和價值觀的民族根基的角度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植根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沃土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礎與源泉。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傳承著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基因,寄托著近代以來中國人民的上下求索。富強、民主、文明、和諧,作為核心價值觀的國家層麵,在整體上是對中華文明和世界文明選擇性吸收、創造性轉化的成果,而不是中國傳統文化固有的。但其中的某些思想要素,就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著難以分割的聯係。如民主觀念。中國古代以孟子“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為代表的民本思想,盡管絕非民主思想,但卻又與現代民主有著某種相通之處。再如,和諧思想。盡管中國古代的和諧理論和實踐與現代社會的和諧有著巨大的時代落差和文明形態的差異,但和而不同的理念在全球化時代仍然有著重要的價值。追求和諧,建設和諧社會,是現實社會的需要,也是人們內心的渴望。習近平同誌說,“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國人內心,潛移默化影響著中國人的思想方式和行為方式。今天,我們提倡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從中汲取豐富營養,否則就不會有生命力和影響力。”
另一方麵,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升華。比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國家層麵上的富強,在古代中國出現過文景之治、貞觀之治、康乾盛世等,但是這樣的富強隻是局部性、階段性的,並未達到也不可能真正達到整體的和持續的富強。還有民主、文明、和諧等思想,雖然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很早就出現了,但是因為社會曆史條件的限製,這些也僅僅停留在一種美好願景的層麵上,或是僅僅體現在文化典籍之中。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實踐過程中,致力於解決富強、民主、文明問題,努力追求實現社會的和諧。可以說,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形成和凝煉是中國共產黨長期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曆史積澱,凝聚了包括古代中國人民在內特別是近代中華兒女的價值追求的精髓,並根據時代條件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升華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新時期全體人民共同奮鬥的價值觀基礎。正如習近平同誌指出,我們提倡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充分體現了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