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在中國

封麵故事

作者:葛維櫻

工業機器人最早應用於汽車製造業,目前這個行業仍是機器人使用數量最多的領域

法國曆史學家雷蒙·阿隆在敘述當今機器人時代時說:“這些人工智能的建構,把之前存儲在人腦中的智能嵌入機器中,這在人類史上是重要的時刻。”

中國正在大踏步地跨入這個時刻。2014年最新估算出的“萬億市場”是以機器人產業為代表的智能製造裝備產業體係的概數,可以參照的硬指標來自國際機器人聯合會統計:2013年中國市場共銷售工業機器人近3.7萬台,約占全球銷量的五分之一,總銷量超過日本,成為全球第一大工業機器人市場。到2020年,這個體係產業銷售收入將達到3萬億元。

我原以為機器人產業的調查非常枯燥。結果並非如此。我們的記者走遍了長三角的機器人國際巨頭生產基地,造訪了珠三角異軍突起的年輕機器人群落,深入采訪了國內唯一上市的沈陽新鬆這樣的老牌國產機器人研發、生產帶頭企業後,在采訪過程中發現得更多是思想深處的震動和感染力。一切都如此新奇有趣。

這種感受絕非一份全是數字和圖表的報告可以涵蓋。不同的機器人企業發生的故事截然不同,他們對於同樣的環境、數據和市場,做出的反饋也是百花齊放。這些新的機器人誕生和生存的環境如何?機器人是一個如此綜合性的產業,以至於采訪調查出的結論,更像是給中國製造業做一個典型性剖麵。

追趕發達國家速度的技術革新,在世界工廠開始了。根據經濟學家對先行工業化國家工業化進程的研究表明,一國人均GDP超過5000美元時,該國通常進入工業化中後期階段。2011年中國人均GDP已超過5000美元,達到5444美元,2012年更是達到6180美元。2002年至2012年間中國人均GDP的增速保持在10%以上,增速的中位數為17%。這個增速帶來的現實是,前一階段的高速發展的經濟對資源過度消耗,投資已很難驅動經濟健康增長,在勞動力增長方麵又受到約束。

於是,進入工業化中後期階段以後的第一個特點已經到來,維持經濟增長更重要的動力不再是投資和能源,經濟學家將創新、技術與效率提升稱為全要素。先行工業化國家的發展證明,在工業化中後期階段,全要素對經濟增加的貢獻是趨勢性上升的,要轉變經濟增長的動力,提高效率、鼓勵技術創新是必然選擇。中國製造業經過改革開放30來年的發展,已具備規模優勢和技術基礎,產業資本充足,湧現出了像通訊行業、物聯等具備國際競爭力的行業。在前一段的能源型經濟社會裏,計算機、數控機床、微電子軟件等領域,成為這一時期中國起點低但增長很快的部門,而這些技術正是機器人技術發展所必須依賴的關鍵基礎。

因此,中國現在進入機器人需求加速臨界點的時間節點是很特殊的。實際情況是,中國開始機器人研究的時代並不晚,但是步伐卻落後了。世界工廠中國,現在正處於“三明治”時代。土地、勞動力等要素成本的快速上升,使中國製造業麵臨來自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雙重壓力。一方麵,歐美等西方發達國家從技術、貿易等多個方麵壓製中國製造業;另一方麵,印度、越南、墨西哥等發展中國家紛紛憑借勞動力等方麵的低成本優勢,成為國際產業轉移的新陣地。而工業機器人從誕生之始,就旨在提高製造業的效率、提高產品質量,從而降低整體成本。在此背景下,中國機器人產業的發展和應用,將引領經濟轉型繼續升級。

晚於需求,投資從今年開始不斷湧入。一位業內人士告訴我,僅他個人經手,上半年投放於機器人領域的熱錢已經超過10億元。這股風潮的規模尚在膨脹。全球工業機器人本體市場以中、歐、美、日、韓為主。日、美、德、韓、中五國存量占全球比例達71.24%,銷量達69.92%。從機器人使用密度上看,我國目前工業機器人使用密度仍然遠低於全球平均水平,離日本、韓國、德國等發達國家更有很大差距。韓國是全球工業機器人使用密度最高的國家,每1萬名工人中擁有機器人數量347台;日本次之,339台;德國位居第三,251台;中國僅21台,不及國際平均水平55台的一半。

有意思的是,這個產業不為熱錢所動,依然按照以往步調平穩增長。“機器人產業在中國不是投資拉動的,而是真正的需求。”安信證券跟蹤機器人行業的分析師告訴我。經曆了2009年全球經濟衰退後,2010年全球工業機器人產業經曆了複蘇,2011年全球工業機器人產業銷量已經突破了16萬台,2012年增速略有下降,2013年全球機器人銷量為17.9萬台,同比增長12%。根據IFR統計,2014年前4個月機器人的訂單快速增長,預計今年銷量增速仍能維持在較高水平。這其中,外資企業在華銷售工業機器人總量超過2.7萬台,較上年增長20%。國內機器人企業的統計數據,2013年國內企業在我國銷售工業機器人總量超過9600台,相比2012年同比增長了3倍。機器人在國外用了幾十年經曆的高低起伏的產業化過程,在當今中國正在加速以特殊的方式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