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亂之始(1 / 3)

引子:

這是個混亂的時代,生命和尊嚴得到絲毫尊重的時代,人命賤如豬狗,無論王侯將相,或是布衣百姓,都逃不過這個大時代所有鑄造的悲劇熔爐。

有道是天地運轉日月盈虧,盛極一時的大唐王朝至玄宗後期,朝政日益衰敗,王室成員逾是驕奢淫逸,崇信奸匿閉塞言路。天寶十四年,三鎮節度使安祿山以“憂國之危”、奉召討伐楊國忠為由,於安陽起兵叛亂。正是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大唐數百年以來的高枕無憂天朝上國,早已是刀槍入庫馬放南山。文臣懈於內,武將怠於外,士卒少於操練,戰鬥力早已所剩無幾。安祿山一起兵叛亂,河北州縣立即望風瓦解,當地縣令或逃或降,短時間之內河北郡縣都已落入叛軍手中。同年十一月,玄宗皇帝得知安祿山叛變消息震怒異常,立即任命安西節度使封常清兼任範陽、平陽節度使,防守洛陽。接著任命榮王李琬為元帥、右金吾大將軍高仙芝為副元帥,起兵征討叛軍。怎奈年事已高的唐玄宗早已不複壯年之時的英明果決,聽信宦官讒言,屢殺大將,致使朝廷形勢急轉直下,叛軍勢如破竹,攻下中都洛陽之後直逼潼關。驚慌失措的玄宗皇帝帶領皇子近侍倉皇逃出長安。

大軍行至馬嵬坡,六軍不發,將士齊聲高喊處死楊國忠和貴妃楊玉環,玄宗迫於六軍將士之壓力,被迫命令高力士與佛堂前縊楊貴妃,而楊國忠則早已被暴怒的士兵亂刀分屍於驛站門口。失去楊貴妃的唐玄宗失魂落魄的離開驛站進入蜀中避亂,讓太子李亨及其子李倓、李俶北山靈武。至此,長安徹底落入叛軍手中,君儲逃亡於外,四海沸騰如湯中活魚,萬民懸於斧之下。

公元756年,太子李亨於靈武登基為帝,遙奉玄宗皇帝為太上皇,改元至德,封郭子儀為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朔方節度使,封李光弼擔任河東節度使,集中兵力平定叛亂,力圖恢複河山。郭子儀、李光弼不愧為經國濟世之才,也確實不負肅宗所望,以順雷不及掩耳之勢擊敗史思明大軍,收複河北一帶。並借著河南副節度使張巡率河南軍民堅守睢陽拖住安祿山主力大軍之際,趁勢收複西京長安和東都洛陽,使叛軍再也無力南下。至德二年,安祿山之子安慶緒殺其父自立為帝,郭子儀、李光弼趁此千載難逢戰機,調九鎮節度使兵馬圍攻鄴城。奈何天不予時,九鎮節度使大軍與安慶緒部何史思明大軍交戰時,被狂風驚散,郭子儀軍潰退至河陽橋,李光弼被迫整軍返回太原。有道是:“亂至內而做”,安慶緒雖殺父自立為帝,卻忌憚史思明勢力日益強大,遣使者前往調動史思明大軍,意圖削弱史思明勢力,卻不想史思明先下手為強,率先囚禁安慶緒使者,並以其所領十三郡及八萬兵馬降唐。肅宗得此捷報大喜,授史思明範陽節度使。豈知史思明降唐為虛,暗中保存和發展勢力為實。乾元元年,史思明於安慶緒殘於部隊相互勾結,又複反叛。

也許,權利就是就如嗜血的猛虎,永遠都需要鮮血來填滿。亦或者是命運輪盤的啟動,當史思明誌得意滿的打敗了唐軍九鎮節度使的大軍,並殺安慶緒兼並其大軍之時,一隻悄然無形的大手向他伸了過去,一並搶走了他多年奮鬥而來的果實。公元762年,史思明步上了安祿山同樣的悲劇,被其子史朝義刺於行宮之中。史思明死後,誌得意滿的史朝義終於走上了心心念念的寶座,卻無奈誌大才疏,在唐軍的步步緊逼之下,內部分崩離析,不想或死或降,最終走投無路之下,於林中自縊而死。

安祿山、史思明長達八年的叛亂肅清,民間早已是累累白骨,餓殍遍野。為穩固江山,掌握朝政,於公元七百六二年代宗皇帝承繼大統之後,大肆分封安史之亂中有功將領為各重鎮節度使。節度使具有上馬管軍下馬管民的職權,表麵上各地節度使受大唐王朝節製,實者隨著大唐王朝實力的衰落和各節度使勢力的增長,唐王朝對各地節度使的節製越來越弱,甚至對中央的政令陽奉陰違,擅自增收賦稅,增加勞役,相互之間征戰不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