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討中國經濟增長方式的選擇與轉變
宏觀經濟
作者:劉智勇
【摘要】中國經濟平均增長率居高不下,經濟效益卻一直低下,越來越多人的發出了質疑聲。這一問題長期沒有得到解決,造成了產業結構失衡的局麵。另外,在經濟全球化的世界經濟發展浪潮中,如何在世界經濟中保持競爭優勢,也是經濟增長方式選擇與轉變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本文探討了當前經濟增長方式的特征,結合經濟增長的選擇依據,來闡述中國經濟增長方式應進行怎樣的轉變,從而促進我國經濟的可持續化發展。
【關鍵詞】中國經濟 增長方式 選擇 轉變
近年來,我國在新市場和新環境的雙重刺激下,經濟年均增長率保持在10%,對於如此高速的經濟增長率,世界的目光紛紛投注到中國經濟市場。中國增長率的持續走高,也被越來越多的人質疑中國經濟增長的質量,關於中國經濟增長方式的選擇及轉變也開展了日趨激烈的討論方式。中國的經濟增長方式還是停留在以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方式為主,以消耗資源、汙染環境、效率低下等位特點,當然形成此特點的根源在於我國還是片麵地追求粗放型的經濟方式,帶來快速的經濟增長率。縱觀美國次貸危機後,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慘痛後果,中國經濟應改變改變目前的經濟增長方式,將生產要素、經濟技術以及社會環境合理地結合,改變以往的產業結構,縮短行業間的差距,實現經濟穩定和可持續增長,從體製創新和科技創新著手,促進我國經濟平穩增長,逐漸向集約型經濟增長方式發展,從而推動我國的綜合經濟實力。因此,本文對中國經濟增長方式的選擇及轉變進行了探討,使探討結果更具有實用性和社會意義。
一、當前中國經濟增長方式的特征
經濟增長是社會物質財富的不斷累積的過程,經濟增長可以直接反映出國家和社會經濟增長的總結果以及生產動態。經濟增長方式有著較為明顯的特征,具體可闡述如下。
首先,要素投入占據了較大的經濟增長比例。從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GDP平均在9%的增長率,但是經濟效益指標和勞動生產率相對較為低下。以“十五”期間為例,勞動生產率平均增長1.1%,全要素生產率(TFP)增長及對經濟增長的工效率逐漸下降。
其次,投資與消費不成正比。投資、出口增長率和消費之間的矛盾逐漸尚恒。我國國內投資率名列世界前茅,投資與GDP的增長關係的投資彈性係數逐漸升高。同時,出口也開始高速上升,但是,消費作為經濟增長的另一大促進作用,消費率逐年下降的情況下,經濟增長也就變得愈加緩慢。經濟增長過度地依賴於投資,導致生產率的低下,消耗大量能源,汙染環境,消費停滯不前。
還有,經濟增長以環境和資源為代價。我國資源利用率普遍比發達國家低,消耗強度卻逐年增加。從當前情況來看,我國能源消耗10%左右,產值能耗逐年上升。當然,在能耗增長過快的基礎上,勢必會給環境造成重大的影響。煙塵、二氧化硫、固體廢棄物等汙染物排放量的增多,導致水汙染、大氣汙染情況嚴重。
二、經濟增長方式選擇的依據
經濟增長在每一個階段都有不同的特征和特點,結合我國國情來看,經濟環境的日新月異。我國的經濟增長方式也應隨著大市場的變化而變革,摒棄傳統的以粗放式經濟增長方式為主,縮短投資驅動階段,倡導以集約型為主的經濟增長方式。中國經濟正處於轉型時期,如果正確地選擇經濟增長方式也是值得深究的課題。
(一)經濟增長方式選擇的原則
1.遵循原則。遵循原則對於中國的經濟增長方式來說是至關重要的,究其原因可以概括為:首先,肯定技術因素對經濟增長的影響,重視體製和科技創新,做好可持續發展觀和科學發展觀的落實工作,增強我國的綜合實力;其次,了解經濟增長方式的本質內涵,充分調動各種生產要素投入及其組合,從根本上進行擴大再生產,當生產場所擴大了,就是在外延上擴大,當生產效率提高了,就是在內涵上擴大。擴大再生產不是簡單的資本積累,而是從固定資本從分來開來,以其他形式保證效益最大化,因此,把握生產要素的數量及質量,深入研究環境及機遇所帶來的巨大作用。中國現有的國情決定了經濟發展的具體方向,因此,改變一元化的經濟定論,融入多種經濟要素,促使中國經濟增長方式想集約型增長方式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