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辛勤墾拓 悉力耕耘(1 / 1)

閑話·閑話不閑

作者:黃延複

陳寅恪初到清華時,因其主要職銜是國學研究院的導師,因此所任的課程亦以研究院的學程為主。1928年春,他曾應聘到北大講授“佛經翻譯文學”。同年秋,又改授“蒙古源流研究”。1929年國學研究院結束後,他被清華大學聘為中文係教授,後來(大約是1933年起)又成為中文、曆史兩係“合聘教授”。陳寅恪上課地點通常是在三院的一間小教室。因他身體瘦弱,學校有意把他的課時安排在上午第二三兩節(九至十一時),他講課時總是閉目而思,端坐而講,所論者皆關宏旨,絕無遊詞。每逢講到需要引證的時候,他就打開帶來的參考書,把資料抄在黑板上,寫滿一黑板,擦掉後再寫。同學們怕粉筆灰吸進他肺裏太多,常常替他擦黑板,這一點他倒不拒絕。

陳寅恪學問廣博,但也有所側重。在浩如煙海的史學領域中,他劃定魏晉南北朝到隋唐五代一段為自己側重研究的方麵。所以在30年代,他經常開的課程是關於魏晉南北朝和隋唐五代的各種專題研究。在文學研究所和中文係開過“佛經文學”、“禪宗文學”、“《世說新語》研究”、“元白劉詩研究”等課。而梵文和南北朝、唐代製度又是他研究重點中的重點。曾經有人這樣評述過陳寅恪先生的治學態度:“陳先生是一個辛勤的墾荒者。他不多說話,尤其不唱高調,隻是一個接著一個地解決曆史上的疑案。用很簡練的筆法寫出來,都是一篇一篇的短論文,登在學術水準很高的雜誌上,如《中央研究院集刊》、《請華學報》等等。最近幾年才寫出幾本小書(如《隋唐製度淵源略論稿》、《唐代政治史述論稿》和《陶淵明思想與清談之關係》等),文章雖然短小,但是內容的分量卻不是許多大書所能望其項背。”(《燕京新聞》,1947年3月3日)

陳寅恪刻苦治學,孜孜不倦。在清華時,不論天氣多冷,總見他乘車到大商店軍機處去看檔案。在教學中認真負責,很少輟講。講課隻是平鋪直敘,但聽來並不感到枯燥。每當下課鈴響,大家都有時光流逝太快之感。由於他講的都是他的心得和卓見,所以同一門課聽上好幾次,仍有新鮮感。

(選自《聯大教授》/馮友蘭 等著/新星出版社/2010年11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