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不讀書的種種理由(1 / 1)

百家讀趣

作者:張新穎

有的人不怎麼讀書,是因為他把讀書這件事看得過輕,覺得不讀書沒什麼,所以他會找出種種理由不讀。

奇怪的是另一些人,他們不怎麼讀書卻是因為把讀書這件事看得過重,覺得讀書是要鄭重其事對待的,讀書必得有很好的條件才成,譬如自己要有完整的時間,要有不受幹擾的環境,要有良好的精神氣氛,諸如此類。因為條件總是很難達到,不是這裏不如意就是那兒不稱心,所以也就總是不怎麼讀書。

這後一類人的理由,說出來其實和前一類人的理由差不多,結果也一樣:都不怎麼讀書。不一樣的是,後一類人往往還期待著將來,他在心裏對自己說,等到條件都完滿的那一天,我一定會好好讀書。

這其實是自我欺騙。因為永遠也不會有什麼都完滿的一天。即使有,到時候還是會找出不稱心如意的地方。有一個學生,他在讀完柏拉圖(前427—前347)的《對話錄》之後,陷入了深深的悲哀,他說已經不能想像《對話錄》裏那種神奇的雅典人的氣氛會在自己的時代和現實裏重現了,那個時代的人友好和睦、富有教養、朝氣蓬勃,珍視相互間的平等關係,他們既文明開化又富有自然感情,聚會在一起暢談他們的理想和追求的意義。這樣的時代和氛圍,才是讀書和追求精神生活的理想時機。

這個學生錯了。美國芝加哥大學教授艾倫•布魯姆(Allan Bloom, 1930-1992)指出:“實際上這場富於戲劇性的對話恰恰發生在一場可怕的戰爭期間,當時的雅典已經注定要陷落了,阿裏斯托芬和蘇格拉底至少已經預見到了這意味著整個希臘文明的陷落。但是麵對如此險惡的政治環境,這些學者並沒有陷入文化的絕望,他們縱情於對自然的歡樂恰恰證明了人類最優秀的生存能力,證明了人獨立於命運的驅使,不屈從於環境的脅迫。”

我們總是會聽到有人抱怨社會和現實不利於讀書,這些抱怨也許是對的,但是如果因此而放棄自己的讀書追求,把這當作自己不好好讀書的理由,一定是錯的。

布魯姆說,在任何柏拉圖式的對話中,其精神的底蘊幾乎在人類任何地方任何時代都可以再現。當然這需要深思熟慮才能真正理解。

讀書沒有理想的大環境,也沒有理想的小環境,任何時候任何地方都有不讀書的理由,而任何理由都不是真正的理由。房間太冷,光線太強,聲音太吵,蚊子太多,這樣的抱怨不過是為自己開脫而已。有的人心情壞的時候不想讀書,心情太好也不想讀書,心情不好不壞時覺得沒勁,還是不想讀書。

曾國藩曾經在一封家書裏寫道:“苟能發奮自立,則家塾可讀書,即曠野之地,熱鬧之場,亦可讀書,負薪牧豕,皆可讀書。苟不能發奮自立,則家塾不宜讀書,即清淨之鄉,神仙之境,皆不能讀書。”

不想讀書,一年四季都可以不讀:“春天不是讀書天,夏日炎炎正好眠,過了秋天又冬至,收拾書箱過新年。”

想讀書的人卻不肯浪費一切可得的時間,古人有利用“三餘”的說法,“冬者歲之餘,夜者日之餘,陰雨者時之餘”,其實是說凡得空閑,都可讀書。

(選自《讀書這麼好的事》/張新穎 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8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