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開篇引子(2 / 2)

普善手中依然抱著那個嬰兒,嬰兒在繈褓中依然熟睡著,不同的是嬰兒脖頸一側多出了一串碧玉念珠,而在這些碧玉珠子中間卻有一顆通體紫色的珠子,其上還有幾縷紅絲交錯成網,更奇異的是那些紅絲竟然在珠子裏不停流轉如同活物一般。

不多時三人已至玉鐸寺山門之前,收起遁光,帶著孩子走進寺中。剛進山門,主寺裏傳出幾聲鍾鳴,方知僧眾早課已畢該是準備齋飯的時候了。

鍾聲悠悠,如同初升日光慢慢將整個玉霞山全部籠罩。

後山密林,一位白衣女子一動不動望著遠處廟宇,就連衣裙被晨露打濕竟也不知。良久,似被鍾聲驚醒,方才低眉輕歎,歎息中確含百般的無奈和千般的不舍。

轉身化作一道閃光從密林中飛出遁向遠方,遁光向西眨眼便已消失不見。隻留下身後玉霞山脈,群山延綿,盤踞環繞。

—————————————

蒼山山脈自西北昆侖南側幾十裏外獨自起山,往東綿延千裏至中原北側平原之地則止。與中原接壤的群山被當地人稱為玉霞山。

玉霞峰為群山之巔,距南側中原北部不足百裏。圍繞玉霞峰有六座大小山峰,諸峰以其為中心形成眾星捧月之勢。

千多年前西北而來的雲遊僧人了塵大師來到此處見其山川之勢聚而有散,群山下部平緩山上陡翹,於道家葬經之說此處也算風水上佳之地,而對於出家僧人來說此處山形亦甚是奇妙,有聚妙法而濟天下之型意。

玉霞山上並大小寺院共有七座,以玉霞寺為主寺,坐落在主峰玉霞峰之上。其餘六座以玉霞寺為中心坐落在其四周山峰之上,也是玉霞寺創立後千年內依次建立的下屬寺院。

寺院名稱與所在山峰同名。分別是玉鐸寺,玉鍾寺,玉泉寺,玉磬寺,玉竹寺和玉砵寺。寺廟群前後建成,最晚建立的玉砵寺也有一千八百年曆史。最早的玉霞寺已有兩千三百年的曆史。

寺廟幾經滄桑從開派祖師到如今幾經起伏,而近六百年內香火日漸鼎盛,往來寺廟的善男信女絡繹不絕。即使是五百前那段浩劫中來往寺廟的人們也是有增無減。

浩劫過後寺內弟子傷亡眾多。但在浩劫中很多人似乎是看破了生死或是見識到了玉霞寺眾僧人們的大神通,紛紛落發入了玉霞寺門下,一時間寺院人數竟然超過了浩劫前的人數,俗家弟子的人數也日趨增多。

漸漸地玉霞寺也進入了其開派一來的鼎盛時期。時至今日整個玉霞寺僧人已逾兩千,寺內外俗家弟子幾近六千。

其中以玉霞寺主寺僧徒最眾五百七十人之多,寺院占地百畝之廣。分寺玉鐸寺則僅有一百五十餘人,但寺內藏經數量則是七寺中最為眾多,是玉鐸寺第二位執事住持廣遠大師發大願而設立的第一藏經閣,閣內眾多典藉在當時皆是孤本,通過廣遠大師及後輩的努力典籍數量已至數十萬,眾多孤本也已有了手抄廣為流傳澤備後人。

玉泉寺是七座寺廟中的唯一一座女尼寺院。玉泉山山勢陡悄,而進寺的道路卻顯得蜿蜒平坦一些,是寺內第一代分寺住持緣覺師太花費十年心血和莫大神通開辟創建的。

寺中有一泉眼於寺中一塊陡悄山崖下,常年流水不斷,泉水彙入園中一個小水潭內,泉水清爽甘冽常年流水不斷,潭水清澈見底,至清無魚,壟冬不冰。相應的潭水邊的奇花異草也是四季長青,生機盎然甚是奇異。玉泉山也因此泉得名。

相傳行腳至玉霞山的比丘尼緣覺師太見此泉異象,得當時已是晚年的方丈了塵大師允許,隻身在山上修行三年。再次出現在玉霞僧眾麵前時,人們驚奇地發現見其神光內斂與三年前判若兩人,不論是從修為還是佛法上都有了驚人的變化。

了塵大師為其開壇宣法,緣覺師太當時的宣法也成為出家人流傳至今的佳話。而後一年在了塵大師的支持和緣覺師太的努力下以在玉泉山上開始建起分院玉泉寺,七年後寺院初成,開始廣收信女門徒。

玉泉山一脈也就延續至今。而玉泉寺也是兩千年來中原沃土中唯一一個以寺為名的女尼庵院。

其餘各寺亦有其不同妙處,或是神通,或是佛法經律,或清修,或苦禪,雖互相流通但亦各有所重,其間種種便不一一道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