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居又作夏安居、雨安居、坐夏、夏坐、結夏、九旬禁足、結製安居。
在印度,夏季的雨季長達三個月,佛陀乃訂定四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為安居之期,在此期間,出家人禁止外出,聚居一處精進修行,稱為安居。這是雨季期間草木、蟲蟻繁殖最多,恐外出時誤蹈,傷害生靈,而遭世人譏嫌,因此禁止外出。
安居一般在夏季舉行,也有於十月十六日至次年元月十五日舉行者,稱為結冬安居。安居的地點不一定,小屋、樹下、山窟、聚落等處皆可,不過,不可在危險、沒有救護的地方安居。
以上是百度內容。
我第一次聽說結夏安居是一次去北京通教寺,中國唯一一個以寺命名的庵院。當時是代替老家一位老居士拜訪的。老居士長期供養寺裏的主持思智大師。未經過大師的允許我擅自借用了大師的法號設定為小說中的一位重要人物,在此也希望大師不要怪罪。
當時隻見了大師一麵,大師正在會客就沒多打擾。見主持思智大師之前與另一位和藹可親的大師攀談很多,其中大師就談到結夏安居。
師傅說,結夏安居簡單理解就是僧人慈悲,夏天時多螞蟻昆蟲,如果外出走動的話就會不小心踩死。所以結夏安居的時候一般都不會外出的。
結冬安居沒有找到解釋,個人認為是佛教傳到中國之後才有的,印度尼泊爾冬天還好,但中國北方冬天實在太冷了,外出極其不方便,還容易凍傷。所以在最冷的時間僧人也基本不會外出。
小說專門提到冬夏兩次安居也主要是為了主人公有更多自主的時間。外出與否也是要看劇情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