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關於期刊編輯力建設的思考(1 / 3)

關於期刊編輯力建設的思考

小品論壇

作者:李大永

隨著文化體製改革的縱深推進,期刊出版業的市場化產業化正在逐步形成。在這樣的大背景下,處於期刊中心環節的編輯工作與以往相比,在內涵和處延上都發生了顯著變化,編輯人員的思想觀念、知識結構、業務能力等都麵臨新的挑戰。一名優秀的期刊編輯,不僅應當具備從稿件采集、選題策劃到組稿、營銷等全程參與的意識和能力,還應當具備全方位開發經營期刊的複合型才能、創新型思維和國際化視野。

一、必須繼承發揚優良的編輯傳統,努力增強編輯的責任意識、導向意識、文化意識和文字能力。優良的編輯傳統是期刊生存與發展的靈魂。無論產業如何發展,編輯力建設都要以尊重編輯工作的文化特性和規律為前提,圍繞堅守和發揚優良編輯傳統這一核心,建立期刊編輯新的生存模式,努力增強責任意識、導向意識、文化意識,提高駕馭文字的能力,使廣大編輯自覺肩負起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化的責任。

責任意識。編輯的責任意識是期刊質量和品質的首要保障。責任意識首先是在政治上負責。凡是涉及政治、政策、黨史、外交、民族、宗教等問題時,一定要不可以想當然地“懶”,對內容、文字要繼承老編輯家嚴謹、較真的工作作風,經責任編輯之手出來的期刊,政治上一定要合格,文字上一定過硬,這也是對文化傳承負責。辦刊物,事實上是生產精神文化產品,2008年10月,著名的編輯家章仲鍔先生仙逝,文壇、出版業眾多人士紛紛發表文章痛悼這位將一生奉獻於文字的磨稿人。作家出版社編撰出版了書籍《磨稿齋拾遺》,以示紀念。邵燕祥先生在本書的序中寫道:“老章以‘磨稿’為樂,直到病發前夕,他還剛剛仔細地看完一份校樣。在他的隨筆中,隨處可見他作為編輯的‘職業病’,他不但不能容忍過目的稿子裏的文字差錯……而且,他對職責以外的,如報刊版麵……乃至街頭店招牌裏的錯別字、語病,也是眼睛裏容不得沙子……這一類錯誤在他看來也都是頭等大事。”邵先生表述的是老一輩編輯家的高尚的職業風範。而這一風範所體現出的就是老編輯家們對於職業的高度責任意識。這幾年,為保證期刊擁有一流的內容和質量,我們《小品文選刊》鐵定了四條選稿標準:一要引人入勝,二要耐人尋味,三要發人深省,四要動人心弦。同時規定,每期刊物的每篇文章、每個頁麵、每幅插圖乃至每條看點與侃點都要用是否具備進入點、記憶點、傳播點來衡量。文章不分大小長短,也不論作者是名家還是新手,四條標準和三個點必有其一,否則絕不刊用。因為要堅守質量所以經常出現刊物經過三校即將付印又臨時換稿的現象。

導向意識。傳播先進文化是期刊肩負的莊嚴使命。編輯作為先進文化的建設者和傳播者,必須增強導向意識,把握政治方向。隻有堅持正確的辦刊方向,具備清醒的政治立場、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敏銳的是非辨別力,才不會在市場的洪流中迷失方向。但凡導向意識淡薄、社會責任感缺失的期刊,即使會獲得一時的利益,也終難修得大成,謀得長久發展。我們《小品文選刊》的辦刊原則是八個字,即“導向、品位、可讀、可用”。事實上,不講導向,沒有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體係作主心骨,就失去了期刊的生存前提,也會違背辦刊宗旨;沒有品味,缺乏社會內涵,就會行之不遠;沒有可讀性,就進入不了讀者,也就進入不了市場;沒有可用性,雖然可以暫時迎合讀者,但獲取不了長久的市場。

文化意識。編輯工作“是參與文化創造、文化積累、文化傳播的工作,也是參與塑造人的靈魂的工作”。而文化屬性則是編輯工作的第一屬性。編輯作為精神文化產品的設計者和生產者,要深懷對文化的敬畏,以高遠的文化理想和追求,自覺踐行一個文化人應有的責任和擔當,以多出啟迪思想、陶冶情操、慰藉心靈的期刊,多出能流傳百世、世代追隨的期刊。

文字能力。編輯每天與文字為伍,不論是加工稿件文本,還是撰寫審讀報告、宣傳策劃案、書評、新聞稿等,都需要較強的文字駕馭能力。文字能力的高下,直接決定了期刊的品質。因此,紮實、深厚的文字功底既是一個編輯必備的基本功,更是編輯職業的安身立命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