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小品文的表述工具
卷首語
作者:王興德
文學是語言的世界,作家是語言的魔術師;小品文不是文學樣式中語言的極致者,卻也是大家高手們竭力追求的文體。
為文有高下種種,但可從語言的精到或粗放,雋永或蕪雜,以及文野雅俗來區分。語言不專是一個表達技巧,它也滲透著作者的情感成分、才學天賦,語言的優劣精蕪,是寫家與大家的分水嶺。
文學的藝術,是語言的藝術。不能設想一個駕馭不了語言的人能夠創作出成功的文學作品,更不能設想一個語言貧乏的人,能夠表現出色彩絢麗的生活。同時,隨著時代的發展,人民群眾文化水平的提高,對文學作品的語言也會有更高的要求,這一點是無須置疑的。總之,由於語言在藝術描寫中所占有的特殊重要地位,決定了從事文學創作的人必須在語言上進行艱苦的基本訓練,這一點更是無須置疑的。
從修辭學的角度來講,文學語言應當在充分注意消極修辭的基礎上,努力搞好積極修辭。但是,從一些初學寫作者投寄給編輯部的稿件來看,恰恰是隻注意消極修辭。作品的語言雖通順、流暢、明確、平勻,同時在語法上也無可挑剔,然而,隻是非常冷靜而又旁觀地記錄著生活中的人物和事件,讀來猶如抽象化、概念化的請示報告一般。這樣的語言既沒有生活鮮明的形象,也沒有真實強烈的感情色彩,很難達到感人的目地,因此,不能屬於文學語言的範疇。而文學語言則是在人民群眾口頭語言的基礎上,經過加工、提煉的語言。從修辭學上講,要充分利用語言文學的感性因素,如聲音、形體、動作、色彩等等,從而使語言有著強烈的體驗性和具體性,不僅要達到使人理會的目的,更主要的還是要使人有著深刻的感受。
小品文語言首先要精練,流水賬式的枝蔓令人生畏。語言要有以一當十的效果。其次是精致有味。常見有些小品文語言枯澀,敘事拉雜,結構板結,寫人平淡蒼白如履曆表,說理像論文式的幹巴,記事如新聞式的淺近,其原因是缺少語言的靈動和張力。當年魯迅、梁實秋、周作人、林語堂等大家的文章中,我們看到的不隻是對於人生的特殊感悟,更是雅致的語言和精致的情懷,令人回味無窮。有時候,一個形象的語言表示,就可以成為文章的一個文眼,比如,董橋關於中年是下午茶的語言意象,足可以成為一篇文章的經典表達。語言是作品的麵貌和氣質。風華無限,意象峻拔,而情懷悠悠,可以吸引讀者,可以成為經典。一篇作品,如果說情懷是其內修的話,而語言卻是一個顯見的外形,這也是小品文大家們所看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