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來信

作者:

開展微博外交首先得觀念更新

2006年,美國人埃文·威廉姆斯創建了“推特”(twitter),當年美國總統喬治·布什就使用這種微博技術與公眾溝通了,隻是那時這個東西尚不普及。而微博2010年初為中國網民略知一二的時候,我們是如何看待它的呢?我清楚地記得,廣州一位技術學校的教師開課介紹怎樣使用微博,還引起了很大的爭議。然而幾個月後,微博就在中國普及了。

現在世界上已有60多個國家(除了美俄英德日等國外,還有朝鮮)首腦或政府部門使用微博與公眾溝通,而現在世界上的微博用戶已經超過1.75億,這個數字正在迅速擴張,估計不久的將來會有幾億甚至兩位億數的微博用戶。各國領導人使用微博開展外交活動,顯然著意於更為廣泛的民意,因而微博外交蔚然成風。

對於我國來說,黨和國家領導人使用微博的方式進行微博外交,估計隻是時間問題。從技術上看,完全不是個問題,因為中國擁有最好的網絡技術和其他國家無法比擬的網民數量。主要問題在於我們以何種觀念來指導使用微博,如何以開放的心態和胸懷通過微博進行親民的外交活動。

一則微博隻有140個字,如果我國領導人的微博是這樣的行文:隨著……,在……的形勢下,我們要以……、……為指導,以……為基礎,貫徹……觀,落實……本,進一步……,具體什麼事情還沒說到,140字早已填滿了;或者,關於外交事務的微博隻是把傳統媒體上的套路搬上來,諸如“進行了親切友好的談話”、“×國承認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承認中國對西藏、新疆的主權”等等,同時還沒有時效,這樣的微博即使以國家領導人的名義做的,也不會有粉絲。

微博的維護需要專門的人員,這些人員的素質值得關注。以前給領導人寫的東西通過傳統媒體發出去,即使公眾不喜歡,很難反饋,領導人聽不到。而微博就不同了,如果還是同類的話語,網民回饋的批評肯定不會少。

更重要的是信息公開的政策如何在微博上得到體現。微博的內容相當程度上需要與事件的發生同步,如果什麼事情都按照以往的規矩請示彙報,微博的開設不會有內容,當然也無意義。展開微博外交,必須伴隨更為開放的信息政策。例如英國首相卡梅倫訪華時在北京鼓樓參加活動、品中國茶,最先搶報消息的不是傳統的通訊社、報社、電視台,而是英國駐華使館的微博。我國外交機構若不能以同樣的方式競爭,就別想贏得自己的話語權。

我國太需要良好的國際形象了,微博提供了包裝自己、宣揚自身理念和國家外交政策的揚聲器,微博也很容易帶出網友們親近、平等、隨時隨地的當下感和主動感。英國使館卡梅倫訪華微博的實時直播,圖文並茂,語言活潑生動,還有讓人捧腹的幕後花絮,很給力。這些實質上是國家外交政策的軟性表達。以慣性思維而言,難以想象能做出這樣的微博來。

微博不是一對一的個人通訊,麵對的是全球的不確定多數,它起到的監督作用亦很強大。

總之,微博外交很好,技術上做起來不難,難在做微博的觀念是什麼。

(北京陳力丹)

微博外交的利與弊

近來,開設微博在國內相當時尚。這一新的互聯網服務剛一引進就迅速火了起來。目前,開微博的名人不在少數,一些政府部門也紛紛開設微博與民眾直接互動。不僅如此,微博還走出民間交往的圈子,登堂入室進入外交領域。

去年底英國首相卡梅倫訪華前後,英國駐華使館針對中國網民展開了“微博外交”。訪問期間用微博進行了實時直播,預告性消息不再打官腔,一些卡梅倫抵華後吃漢堡趕場之類的花絮更令粉絲追捧。短短幾天,英國駐華使館的微博粉絲就從8000多飆升至3萬多,收到了出人意料的良好傳播效果,折射出英國外交部門在網絡時代的極強適應能力和創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