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貸警示錄
興財術
4月2日淩晨,眾貸網發布公告,聲明“由於管理團隊經驗的缺失,造成了公司運營風險的發生”,目前公司已經破產。之後不足10天,另一家名為城鄉貸的網貸平台在其主頁掛出歇業公告。
接二連三的倒閉事件,使人們不免對網絡貸款平台這一新興事物產生憂慮,甚至一些業內人士預計,網貸平台倒閉潮或將於明年大範圍爆發。
爆發式增長
網絡貸款是2007年在國內興起的互聯網金融形式,有投資意向的投資者通過網貸平台,將資金借給有需求的借款者。網貸最近幾年經曆了爆發式的增長,每年的增長率都在70-80%左右。這一現象本身說明這種新興的信貸方式具有天然的優勢,適應了一些新型資金需求者的需求,比如現在年輕人喜歡上網,更多地通過網絡的方式獲得信貸,這種方式相對於傳統的銀行更便捷,成本更低。也從另一方麵凸顯出傳統的信貸在信貸審批周期過長、信用的審查、放貸的方式、放貸的規模、抵押擔保的從嚴限定等方麵存在的一些不足。
北京大學中國金融研究中心秘書長王曙光教授告訴記者:“事實上現在的很多網絡貸款平台公司收集信息的能力比傳統的銀行更強,表麵看起來好像網貸存在違約空間,事實上貸款人真要違約的話,成本也不低。隨著科技的發達,網貸公司越來越能夠通過技術手段及時地去跟蹤和更新借貸者的信息控製風險。
在信貸需求者的管理方麵、信用評估方麵,其實都有非常多的方法來控製風險,比如通過客戶的現金流、交易記錄、銀行賬單、甚至通過小企業的用電量等數據綜合評定風險。現在一些真正做得好的網貸公司線下的信用考察工作做得也不少,這種更加豐富多元的控製體係和傳統銀行的方式有著很大的不同。網絡貸款細分廣闊市場和線上模式的種種先天優勢,很可能在將來會給傳統銀行業務帶來很大衝擊,其力度甚至不亞於現在電商之於傳統的零售行業。”
記者也了解到,其實網絡貸款在國外早已有之,但發展速度相對於國內要溫和的多。這很大程度上源於我國傳統的貸款方式無法滿足部分對資金需求度很高、尤其是資金剛需客戶的需求,而網貸正好填補了這部分市場的空白。像宜信公司就提出“人人有信用、信用有價值”的理念,長期致力於為農民、學生、小微企業主、工薪階層等高成長群體提供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務。這些階層裏,絕大部分都是還沒有納入國家正式信用體係的人群,卻通過網貸這種形式,一改過去由於缺少實物資產抵押而難以獲得資金的困境。
風險隱患難忽視
首先是魚龍混雜的行業現狀。王曙光說:“由於網貸平台進入門檻過低,現在很多人以為建一個網站就可以做信貸,網貸平台大有泛濫之勢。事實上很多網貸平台都沒有很好的信息儲備、類似於銀行存款儲備金性質的資金儲備、風險控製和定價等方麵的技術準備,這種情況給整個網絡信貸行業帶來了不小的風險。
通過實際調研發現有些網貸平台受高額利息回報驅使存在盲目放貸現象,特別需要引起警覺的是有些時候網上標的利率水平和線下實際操作的水平是不一樣的,事實上年息20-30%都是很常見的。平台公司與提供資金供給的理財人之間信息嚴重不對稱和過高的利率水平,無疑都加大了理財人的投資風險,同時也會對實體經濟的運行和社會穩定產生很大的負麵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