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慣性不信
卷首語
這個月,中國出了很多事。比如朱令投毒案,比如京溫大廈自殺案,比如雅安捐款,雖然不是“案”,但也噱頭頗多,還有牽扯出塵埃差不多落定的某美美,比電視劇情還精彩。
這麼多的事,如果要總結出一個共同點,那就是老百姓都在其中扮演了一個很有研究價值的角色:質疑者。
我把這種狀態,叫做“習慣性不信”。
這幾年,公眾正在要求擁有越來越多的知情權和參與權。小到個人買一顆土豆究竟納了多少稅,中到諸多人大代表都在喊的預算公開,大到憑什麼免除某些國家的債務……
總而言之,因為對官方聲音的“習慣性不信”,老百姓已經淪為一種“你不告訴我,我自己去找”的“全民福爾摩斯”狀態。而這種“不信”,正在以可見的速度惡化成一種不知道應該相信誰的混亂狀態。
在一個每個人都能成為發聲者的自媒體時代,官方媒體,或者說廣義上的公眾媒體,應該是時候尋找一條自己能夠繼續生存下去的路了。
財政人是個很有意思的群體。他們工於演算,嚴於編製,慎於支出,但有時也拙於表達。所以很多時候財政人應該定位於一個“各自為戰的聰明人群體”。
所以我們接下來要做的事情:盡可能代替這些拙於表達的財政人,像當年的唐三藏一樣,萬裏取經。
說起來可能很宏偉,其實我們要做的事很瑣碎也很基礎:你們都知道某地做了績效工作,那麼細節是怎麼做的?你們都知道某地政府采購工作做的好,他們是怎麼設計整個流程的?
其實說白了,所有人的“不信”,來源於你告訴了他們結果,卻沒有告訴他們詳細的過程,這是一種傲慢。
因此,我們需要回歸一本雜誌的本源,代替你們的“眼”和“口”,描述你們想見的,呐喊你們想說的。我們不僅告訴你那些優秀的先行者,而且我們會用我們的文字和鏡頭,描述他們走過的每一米道路。
這些,應該才是一本雜誌“可信”進而“可用”的開端。
我們一直在行進,盡管坎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