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將點點頭,撇著嘴說:“哎!白白浪費咱們精心設計的計謀了,還讓那個長得像我帖木兒的勇士白白送死。原來我們費了這麼大的勁,就消滅了一支幾千人的先鋒部隊啊!”
他身邊的偏將說:“我們總共陣亡了八千多人。”
主將帖木兒說:“不打了,撤兵吧!”
部將們不解的問他:“我們都打贏了,為什麼撤兵啊?”
帖木兒一臉的無奈說:“我們全部落總共才幾萬人?一下子死了八千。你仔細想想,表麵上我們打贏了這一仗,可是其實我們輸了,這麼個打法我們消耗不起。沒必要再打下去了。”
他的一個紅衣偏將突然指著李如鬆的屍體問:“這個帶回去還是砍了首級帶回去?”
帖木兒說:“我聽說明朝有個叫梁慶之的,刀法特別好,我猜這人應該就是他。哎!我們一向敬重勇士,給他留個全屍吧。”
原來他誤認為李如鬆是梁慶之。
帖木兒說完便撥轉馬頭,正要撤退,突然聞聽遠處馬蹄聲滾滾如雷,由遠及近衝過來一支萬餘人的騎兵團,他們旗幟不鮮明卻各個都穿著明軍軍裝。為首一人手持一柄百斤的春秋大刀,威風凜凜,正是梁慶之。
這隊騎兵轉眼就衝到了和韃靼部落大軍的三裏之外,韃靼主將帖木兒斬釘截鐵的大吼一聲:“撤!快跑!”說完身先士卒帶隊向北方匆忙逃竄。兩萬多韃靼兵將扔下了族人的屍首,跟著帖木兒打馬揚鞭匆忙撤退。
梁慶之深知窮寇莫追的道理,他讓少部分騎兵象征性的追擊二十裏,然後轉回頭打掃戰場。因為他見到滿地明軍的屍首,他感覺很悲痛,這樣的感覺和當初見到押運黃金的隊伍被全殲的場麵是一樣的。
戰場上一片死寂沉沉,無形無影的風吹過原野,一片又一片碧草如波浪般蕩漾去遠方。渾河水依舊平靜的流淌,世界仿佛很快就遺忘了這場血腥的殺戮。
探子報告給梁慶之,方圓五十裏內沒有發現李如鬆的中軍主力。此刻一種不祥的感覺襲上他的心頭,梁慶之手裏的大刀突然掉落,他失魂般跳下戰馬,在戰場屍身中來回走,邊走邊尋找著什麼。
終於,在一片曠野上,士兵發現了一具身材高大的屍體,屍體披大將軍盔甲,身中致命一箭和數刀重創。一個兵卒將屍體翻過來,然後麵帶驚慌的悄悄稟報梁慶之,梁慶之慌忙走過去,定睛細看,沉默良久以後,目光呆滯,兩行清淚滑過臉頰。
男兒有淚不輕彈,隻因未到傷心處。
梁慶之身後跟進的將領迅速圍了過來,所有人都認出了這具屍體,李如鬆的屍體。
梁慶之雙膝跪倒,看著李如鬆的屍體顫抖著說:“將軍,我們來晚了!”
他身後的一眾將士們也都紛紛跪倒在地。
《明史》這樣描繪這場戰鬥:“土蠻寇犯遼東,如鬆率輕騎遠出搗巢,中伏力戰死。”
李如鬆戰死了,馬革裹屍而還,這是他最好的歸宿。他曾經在征伐倭寇時寫過這樣一首詩:
提兵星夜到江幹,
為說三韓國未安。
明主日懸旌節報,
微臣夜釋酒杯歡。
春來殺氣心猶壯,
此去妖氛骨已寒。
談笑敢言非勝算,
夢中常憶跨征鞍。
斯人已去,將軍跨馬揚鞭,馳騁疆場的雄姿,跨越四百年時空,依稀闖入人們的記憶中,讓人們依舊充滿敬意。
李如鬆戰死了,誰來幫助梁慶之尋找那麼多黃金和《天書神冊》呢?誰來揭開八百條人命的謎案呢?遼東的亂局又該如何收場?欲知後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