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時代

封麵故事

作者:魏一平

2014 年9 月19 日,阿裏巴巴集團在美國紐交所正式掛牌上市,馬雲成為中國首富

2014年,一個或許將被曆史所銘記的時刻,是美國時間9月19日。這一天,馬雲帶領阿裏巴巴在紐交所上市,創造史上最大規模IPO,募集資金250億美元。阿裏巴巴由此超越臉書(Facebook),成為繼穀歌之後的全球第二大互聯網公司。馬雲的傳奇故事,讓全球資本市場都沉浸在興奮之中,算得上是金融危機之後令人鼓舞的一刻。

阿裏上市,馬雲超越萬達集團董事長王健林,榮登中國新首富,其財富比2013年增長了5倍。僅僅3個月後,根據彭博新聞社公布的最新億萬富豪排行榜,馬雲以286億美元(約2230億港元)的身家財富,成功超越李嘉誠的283億美元(約2207.4億港元),再進一步,成為亞洲新首富。

做網絡購物起家的馬雲,超越長期占據富豪榜前列的房地產大佬王健林和李嘉誠,意味著什麼?

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以一種明朗的官方表述,闡明了這背後的邏輯關係——會議提出九大方麵的趨勢性變化,以此說明我國經濟正在向形態更高級、分工更複雜、結構更合理的階段演化,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值得注意的是,這九大趨勢性變化中,消費排在首位。傳統提法,驅動我國經濟發展的“三駕馬車”是投資、出口與消費,現在,出口受全球經濟低迷影響而增長乏力,投資趨於低迷,消費的重要性顯著上升,其角色——將來要在“推動經濟發展中發揮基礎作用”。

馬雲的傳奇就是淘寶的故事,淘寶的故事就是中國消費的故事。以此來看,官方文件中平靜克製的敘述,與現實生活中激動人心的時刻,開始有了呼應。馬雲的財富超越王健林和李嘉誠,正是經濟發展由投資拉動向消費驅動轉變的印證。

這背後,是中國經濟大船的結構性變化——所謂“新常態”,即經濟發展正從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經濟發展方式正從規模速度型粗放增長轉向質量效率型集約增長,經濟結構正從增量擴能為主轉向調整存量、做優增量並存的深度調整,經濟發展動力正從傳統增長點轉向新的增長點。

新的增長點何在?提振消費義不容辭。在對消費形態做進一步闡釋時,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使用了一個頗為專業性的描述:“從消費需求看,過去我國消費具有明顯的模仿型排浪式特征,現在模仿型排浪式消費階段基本結束,個性化、多樣化消費漸成主流。”

何為“模仿型排浪式特征”?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楊偉民給出了一個通俗解釋,就是大家經常說的“你有我有大家有”,比如上世紀80年代的“三大件”,比如進入新世紀之後的買房買車熱潮。這是物質匱乏年代遺留下來的消費習慣,但由此造成的經濟發展弊端也很明顯,當大家一起買的時候供不應求,產能一窩蜂上來之後,大家的需求又開始轉向下一波消費熱潮,由此造成嚴重的產能過剩。

何為“個性化、多樣化消費”?簡而言之,消費者不再盲目跟風,而是有了更大自主權,開始追求自己明確的喜好。針對這種趨勢,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給出了應對之策——“保證產品質量安全、通過創新供給激活需求的重要性顯著上升,必須采取正確的消費政策,釋放消費潛力。”

如何“通過創新供給激活需求”?這是我們操作這一期封麵專題的出發點,也是我們思考數字科技時代消費問題的邏輯起點。

於是,我們看到各大電商平台開始利用大數據分析,滲透至上遊生產環節,推出更符合消費者個性需求的定製化產品;我們看到,在電子競技、服裝設計等領域出現了新的消費驅動,開始有越來越多的人願意為情懷買單;我們看到,伴隨移動互聯的深入發展,打通線上與線下的O2O模式正成為新的創業領域,一大批五花八門的消費模式湧現,開始深刻地衝擊傳統的生活方式。服務業麵臨變革,在整個消費結構中所占比重會越來越大。

更便宜的價格,更簡單的操作,更豐富的信息,更快捷的物流,所有這些,都從整體上改善了我們的消費體驗,也改變著我們對消費的認識。消費,不再是傳統意義上購買東西以滿足實用需求,它還要滿足我們的社交需求和體驗需求。由此而觀,消費當然是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但不唯經濟與增長,在寬泛的意義上,消費正在創造新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