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是日前火燒長社的趙子穎將軍?”典韋一掃剛才的緊張,竟有點期待的問道。
“正是。壯士亦曾聽聞長社之戰?”這倒是出乎我意料的。古代通信並不發達,但凡大事,傳播速度一點不顯慢。上次任城之戰是如此,這次火燒長社亦是如此。果真還是不能小覷了古代人啊。不一定還有多少咱現代人未曾發現的能力呢。
“趙將軍以區區千人,破黃巾數萬大軍,如此偉績,中原各地誰人不知?將軍勇武,典某著實敬佩。恨不能得拜而已。不想今日竟見尊嚴。大丈夫生於世間,就當如將軍這般,征戰沙場,奪旗立功,方不負此生。典某欲追隨將軍,鞍前馬後,赴湯蹈火,在所不辭。還望將軍收留。”說罷就要拜我。我勒個去!這哪跟哪啊?關羽張飛趙雲雖然讓我費了些力氣,動了些心思,但能跟隨於我就讓我夠驚喜的了。現在這典韋竟主動求我收留?這也太離譜了吧?不過想想也是,古代人最重名望,想想那四世三公的袁紹,振臂一呼,從者雲集;再想想刺董未遂的曹操,回到家鄉,高舉義旗,各方豪傑也是聞風來投。如今我方破黃巾,在中原地區,名聲正鍵,方才有了典韋這種行為。也虧了典韋現在落魄,如果在他得意的時候肯定就不會背主投我了。
回想來到三國這段時間,事情都在以一個良性循環發展:首先自己武力提高到一個駭人的層次,義結趙雲;又因為兄弟二人的武力征服了張飛;關羽也是被我們感染而四雄終聚首的。至於後來戰任城,破長社,也都是跟這三兄弟分不開。田豐沮授則是因為自己的長遠眼光和民族大義而追隨於我。有了兩位大賢的協助,征戰路上我更是如魚得水。這一切的一切,都在按著一個良性的循環進行著。
但我也時刻沒忘,現在的一帆風順是因為大多數人還一心向漢,英雄豪傑也都隱於市井。真正的勁敵也還沒有出現。隻有到了群雄割據的年代,困難才會接踵而至。人才也都會擇主而事。因此,我現在要做的就是在那到來之前,最大化的招賢納士,招兵買馬。當然這前提是自己得先有自己的地盤。
名聲果然是個好東西,是時候想想該如何提高自己的聲望了。斬將殺敵固然是捷徑,但未來幾年並沒有大規模的對外戰鬥,想在群雄並起之前迅速提高自己的聲望,這個方法可以排除。其次我能想到的便是著書立傳了。但具體著什麼書是個問題。經史子集前兩個可以果斷排除,在這個儒術盛行的時代跟這些古人談經論史無異於班門弄斧,自取其辱。倒是可以從後兩個做做文章。物、化、數、詩、工、農、商都可以把現代的一些觀點借鑒過來,結合現在的實際情況加以改良,相信也能轟動一時。孰不知,我這一個一時興起的想法,所著內容竟影響了千年華夏文化。七部書也合稱《趙氏子集》流傳千古。當然這是後話。
“趙某現今不過白身,受不起壯士大禮,好漢快快請起。”我連忙扶住了典韋,還想說些什麼,卻被典韋搶了話頭。
“英雄豈論出身?將軍現雖為白身,難保日後不會封王封侯。莫不是將軍以俺典韋粗鄙,不肯收留?如若不是,某請拜見主公。”說完還要堅持下拜。但雙手卻被我托著,不能移動分毫。典韋心下駭然:原以為趙將軍是靠著這三位猛將立的大功,卻不想,真正的高手是他自己。剛才跟張飛過招,在張飛受傷的前提下自己數百招都不能獲勝,自忖若是對上了趙將軍,自己能不能支持百招都是問題。
“若壯士不嫌棄,你我現可兄弟論交。待日後我謀個前程再拜不遲。來,我給壯士引薦我三位兄弟。”四人見禮,言語間透露的也都是相惜之意。張飛更是開玩笑道:“今日未曾帶兵器,下次傷好了再跟你打,定不輸給你。”
“好啊,俺典韋以往還沒有如此痛快的打過,日後定要多多向幾位討教了。”
“哈哈。”幾人齊聲大笑。
“走,喝酒去。”一行五人又進入了酒肆,剛才看熱鬧的人也慢慢都散了。不過還是有不少人躲的遠遠的,看著酒肆中的五個人。也是日後名垂千古的五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