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

商業生活

作者:薑蘇鵬

一眼望到底的爛漫,有種戛然而止的停頓。似夢非夢的情境,彌漫著童話般的暖意。盧梭的世界讓人浮想聯翩。

近50歲退休,忽然發現自己無可救藥地愛上繪畫,於是拿起畫筆,盧梭的堅持印證了隻要有夢想沒什麼不可以。不著調,不成熟和孩子氣,他的性格造就了他的畫風。

除了貧窮,嘲弄幾乎伴隨後半生。之所以在平凡中獲得非凡,他全部的秘密就是心靈自由。從容不迫地做著白日夢,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天真的徹徹底底。

明明是血腥和荒涼,明明是危險和驚懼,卻被盧梭展現得那麼平和而寧靜。《睡眠中的吉普賽女郎》,安詳地躺在曼陀鈴邊上,一隻健壯的雄獅正凝視著她,酣睡的女人毫無察覺,現實世界無法相容的對抗幻化成美麗的圖景。

當年盧梭希望家鄉拉瓦爾鎮花1800法郎收藏這件作品,但遭到拒絕,如今卻成為他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遊走在自己建立的烏托邦,盧梭氣宇軒昂,無須祈求什麼,隻需執拗地維護這份天性。

琳琅風景,世情冷暖,終將漸行漸遠。在時光深處,用心經曆,體會浮沉,或鐫刻,或遺忘,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可以順其自然地活。

德國哲學家海德格爾認為人有本真的存在和非本真的存在,“此在”(自我本真的存在),必在“共在”中沉淪,消失自我。常人非本真的存在方式,表現為服從、平凡、遷就、公眾性、不負責任和適應性。雖然海氏的語言比較晦澀,但他清晰的指出:人要想本真地存在,就必須本真地理解和麵對死亡。

常人也可以本真的活。76歲的全球免稅集團DFS創始人查克·費尼,和妻子居住在舊金山一套一居室的出租屋裏。他從不穿名牌衣服,沒私家車,外出通常乘公交。這個吝嗇的美國老頭兒,迄今為止,已經捐出40億美元,還有40億美元等待捐獻。他廣為傳頌的名言是:“裹屍布上沒有口袋。每個人都是赤裸裸地誕生,最後又孑然而去,沒有人能帶走自己一生苦苦經營的財富與盛名!”

前幾日跟朋友聊起兩次被提名諾貝爾經濟學獎的楊小凱,感概萬千。11年前楊因病離世,留下見證信仰基督教曆程的公開自述,甚至比他所有學術著作都出名。2001年10月,楊被診斷為肺癌,來日無多,開始深刻反省:誰是真正的失敗者?誰是真正的成功者? “死到臨頭,才知道當時我追求的博士學位、永久受雇權、終身教職、高級講師、講座教授,全都拿到了,你得到整個世界,卻把命丟了又有什麼用?現在回想起來我當時丟掉了太多,這些東西比起人與人之間的關愛真是一錢不值;跟永生比起來,更是一錢不值。”

改變可以改變的,接受不可以接受的,何必執念?跟台灣《商業周刊》創辦人金惟純近距離的一次分享,很有觸動。他說:五年前開始探索生命下半場怎麼活。從書中找答案,越找越不快樂。直到有一天,遇到現在的老師,金發現是知識障在作祟,這麼多年都是用頭腦活,而不是用心活。終於明白,無法用相同的自己得到不同的未來。

凡事皆有定期,萬物皆有定時。知道更要做到。擁有最多公眾公司的中航工業無疑在A股市場上備受矚目。認識中航工業董事長林左鳴很多年,他是央企裏少有的從理論到實踐都深諳資本運作的企業家。2014年中航係上市公司走勢波瀾壯闊,他坦言:“GE是我們的老師。不過, GE是整體上市公司,我們是子公司上市,這是我們最大的不同。GE作為百年老店,它有品牌,整體上市很有利很強勢。如果我們做整體上市,品牌就顯得弱,因此需要化整為零,分別運作。”改變的速度決定成敗。

我們到底要如何改變才可以?這是需要認真思考的終極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