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與改變
手記
“如果有機會能讓我脫離實業,我真就再也不會幹實業了。”一位剛剛40歲的民營企業老板對我說,他現在最大的心願就是“退休”。
這位70後河南籍老板富甲一方,旗下有房地產、礦業等公司,但現在,他那張一點不老陳的臉上寫滿了焦慮。事實上,他經營的企業並不像2008年那般受困於緊繃的現金流,至少目前銀行信貸沒有多緊,融資不算困難,利息也處於較低的水平。但他說他的焦慮感比金融危機時要強烈得多,什麼也不敢幹了。
焦慮主要是因為對未來沒有預期,“金融危機那年是過冬,現在是掉進冰窟窿裏看不到天了”。停下手頭上大部分的項目,甚至退了幾個低價拿來的地塊後,這位民企老板開始遊走於各種“朋友圈”,一方麵是想了解別的企業狀況如何,另一方麵看看能否找到什麼投資機會。
不過,讓他更加失望的是,“朋友圈”裏的實業企業家十之七八和他一樣焦慮,要不是考慮身後有太多和自己奮鬥多年的員工,很多企業家也都會選擇不幹實業。
1月CPI\PPI雙雙創下五年新低,CPI跌破1%,而PPI已經連續35個月同比負增長。甚至有經濟學家預言,中國經濟正在由工業領域的結構性通縮蔓延到全麵通縮。
盡管在宏觀經濟新常態下,企業也在努力適應變軌調頻,但對於那些傳統的實體企業來說。別說五年規劃,三年之內到底如何,能說看清的企業家都不多。
這種焦慮感不僅僅寫在民營企業家臉上,國企的老板們也在煎熬。我前段時間拜訪了一家國有企業的董事長,2014年這家大型企業雖然取得了還算說得過去的利潤增長,但旗下公司卻分化越來越嚴重,幾家好的下屬企業支撐了整個集團七八成業績增長,而那些並不強的企業消耗掉了集團不少增長幅度。
這位國企董事長說,真不是因為那些情況不好的企業不努力,整個行業都處在下行周期,能比別人虧得少就不容易了。而另一方麵,3%不到的行業平均利潤率連銀行利息都覆蓋不了,民企老板可以退出不幹,國企人頂著國家利益的帽子,扛著產業標杆的大旗,就得死扛著。眼下隻能靠集團賺錢的業務板塊來反哺,期望下一步的改革能帶來新的變化。
或許,這就是大國經濟轉型所必須經曆的陣痛期吧。焦慮歸焦慮,日子還得一天天得過。上麵的這兩位企業家其實也並沒有真的喪失對發展的追求,他們依然試圖用更多方法改變現狀,也改變自己。
那位民營企業家說他去參加過幾個90後創業的聚會,基本聽不懂這些年輕人在說什麼,卻又不明覺厲,我慶幸我那個年代,沒有這麼多有想法又敢幹的年輕人。
也許是受了這些年輕人的刺激,剛及不惑的民企老板決定轉型成為創投投資人,利用自己對產業的認識,給予年輕的創業者們一些經驗和資本的支持。這是他透過焦慮看到的希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