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曾經布設於古驛道上的小拐(1 / 3)

曾經布設於古驛道上的小拐

秘境尋蹤

作者:李顯坤

驛道,古時陸地交通的主通道,同時也是屬於重要的軍事設施之一,主要用於轉輸軍用糧草物資、傳遞軍令軍情的通道。顧名思義,那是遠通天邊的一條路,且地處偏遠。唐詩說:“驛道青楓外,人煙綠嶼間。”就是真實的寫照。它還必須得沿水而延伸。這就要或順著河或傍著湖,還可以依著泉,最不濟的貧瘠之地,也得能打出眼井來,並取上水來。

也可以說,驛站是驛道上的一個個節點,一個個的驛站,像點與線的關係一樣,布設串連出了長長的驛道。使命使然,望斷天涯路,這些驛站,它或在河邊逡巡、或在湖邊徜徉、或在泉邊徘徊、或在井邊流連,都毅然以使命的方式,在這裏存在了數幾百年。這就是我在夢裏也念叨過的小拐,曾經就是北疆地區一個由迪化(今烏魯木齊)通往阿爾泰的古驛道上的驛站。

小拐驛站,就依傍著瑪納斯河而設立。常言道望山跑死馬。在這裏向北平視過去,就可見那巍巍青克斯山,連綿起伏。一天,我翻出了一張1909年版的《新疆全省輿地圖》之《綏來縣圖》,對著那張手繪且比例不甚規範的地圖的現代複印件,在有些地方模糊的情況下,我仔細閱讀了不知幾遍,竟然找到了瑪納斯河。興奮之餘,我又沿河一寸寸尋找小拐,終於看到了那一點。我不禁長舒了一口氣,那一點就是小拐,再向前就是大拐了。心情好欣慰,似乎就因為了那麼一個小小的黑點,任誰也無法無視小拐在克拉瑪依地區曆史上的存在了。

小拐驛站與其他星羅棋布於全國的無數個驛站一道,在我國古代運輸中發揮過重要的作用。這些驛站的作用之大,現代人是想象不到的。曾有人說過玩笑一樣的話,明崇禎皇帝如若不是聽信了個別大臣的建議,斷斷不會裁減西北驛道上的驛卒的。可以想見的是,那麼就不會跳出個李白成,與明朝拚命了。其實,國家已如覆巢,驛站又豈能做個完卵。

我國古代驛站盡管在各個朝代的形式有別,名稱有異,但是它的組織嚴密,等級分明,手續完備卻是極其相近的。在當時,驛站在通訊手段十分原始的情況下,義無反顧地擔負著各種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方麵信息的傳遞任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物流信息的一部分,更是一種特定的網絡傳遞與網絡運輸。“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那是唐玄宗為了取悅楊貴妃而濫用了驛站的職能。

但驛站的快捷,由此可見一斑。中央政府就是依靠這些驛站的快捷與效率,維持著信息采集、指令發布與反饋的迅疾,以達到統治國家目標的實現。由於受不同階段曆史條件的限製,以及科學技術發展水平的局限,其速度和數量雖然無法與今天相比,但就其組織的嚴密程度,運輸信息係統的覆蓋水平來講,是一點也不亞於現代通訊運輸的。

1913年1月,北洋政府下令裁撤了除康藏路上的全部驛站後,綿延了3000多年曆史的中國驛站史便終於畫上了幾乎是完全的句號。小拐驛站的曆史,也就終止於了那一刻。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小拐驛站也是一朵燦爛開放過,又歸於寂寞的本性的花兒。

瑪納斯河進入小拐地區後就拐道了。這樣的拐道,極似馬哈熊伸了個懶腰,動作的幅度不可能太大,對一條河流來說,充其量隻是拐了個小彎,但就因為這麼一個小小的拐彎,所以人們便把這裏喚作了“小拐”。這裏水流已趨於平緩,地處要道,為此,清朝時便在這裏設立了通往阿勒泰大道上的小拐驛站。一時南來北往的客商們,都會在這裏歇腳,風沙阻不斷,略事休整後便繼續前行。

瑪納斯河流經的一段地方,被人們稱之為“金版玉底”。“金版”緣於河床及兩岸曾大量出產金子,而“玉底”則是河床底蘊藏著大量的碧玉,清代乾隆年間曾設過玉廠。經過百年多大量的開發和采集,現在黃金資源已枯竭,瑪納斯河中上遊隻留存了一些清代開掘的淘金洞,在歲月的風塵裏,默默訴說著曾經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