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胸懷鴻鵠誌 筆墨繪山河(1 / 2)

胸懷鴻鵠誌 筆墨繪山河

文苑廣角

作者:韓濤

中國的山水畫曆史之悠久已逾千年,自六朝時逐漸發展起來,經過隋、唐時期的不斷完善,至五代、北宋時,日趨成熟,從此成為中國畫中的一大畫科。再經過元明時期,寫意水墨藝術的洗禮,時至今日,無論從繪畫的構成方式與技法,還是這其中的神韻內涵,以及繪畫理論,都已經非常完備。在這種理精法備的情況下,中國山水畫以鮮明的藝術特征和獨特的藝術魅力,成為中國繪畫科目中主題元素的組成部分。

由山水畫步入中國畫史舞台,而聞達於世,進而開宗立派、成宗做祖的大家,古往今來,不乏其人。他們都經過了一番痛苦的磨礪,融合了自身的藝術修養和藝術追求、注入了個人的人格魅力,最終才創出了中國繪畫史上的無數奇跡。

古人已逝,中國山水畫需要進步,我們不能躺在祖先的光環中一味自傲,止步不前。假如一個畫家,隻能以“複古”自居,以能食古人的半碗殘羹剩飯為榮,那他就失去了畫家的精靈,這樣做隻能上辱先人,下負子孫。那麼作為當代山水畫家,又該如何去創作呢?我個人覺得一代大師李可染先生的觀點,值得我們去思考。可染先生指出“我們畫山水畫就是為祖國山河樹碑立傳,這是一個畫家愛國精神的表現”。這是老一輩藝術家透析了所處時代背景後的藝術感悟。今天的畫家不但要師承這種理念,更要有所發展。如果老一輩藝術家把“為祖國山河樹碑立傳”做為自己的創作宗旨,那麼今天的畫家就要把手中的畫筆,化做橄欖枝與和平鴿,向世界傳遞與展示我們這個古老民族優秀的文化傳統、對大自然的愛和東方人的審美思想。

廣富先生作畫,以自身所具備的大胸懷、大氣魄作為畫中強烈感染力的源頭,再融入自己的真性情。三者相結合,把握住畫中的神韻,從而營造出屬於廣富先生自己的繪畫內涵。我們在欣賞一幅好的中國畫作品時,首先要品味的是作品中韻味格調的雅俗,其次才是畫者本身筆墨功夫的高低。做為“表現”藝術的中國畫所強調的是“以神取形、以意舍形”。中國寫意山水的創作,主要以神寫形。畫家石魯在《學畫錄·造型章》中,明確提出以神寫形的主張,他說“我之觀物,先神後形,由形而後神,凡物我之感應莫先乎神發,無神難視亦無睹,神先入為主,我則沾神而窮形”。

由此而感,我們在欣賞廣富先生的作品時,往往會被畫中的精神力量所震撼,同時也證明廣富先生的內心格局非同一般,可以這樣說,廣富先生是站在新的高度上,以全新的視角,來審視中國畫的創作。同時,也顯現出了他“不與古同,不與今同”的繪畫語言。形成自己的繪畫語言方式,是一個畫家首先要考慮的問題,也是畫家畢生孜孜以求要做的事。這需要一個很長的時期,其過程也是非常艱苦的,它不僅僅考驗一個畫家的筆墨功夫,更是錘煉畫家內在修養的過程。

“信心建立”和“心理期待”是任何一個畫家都會麵對的問題。藝術的發展是有其特定規律的,這個過程就如同一粒種子下地,無論怎樣勤奮嗬護,其生長發芽到收獲果實,都有一個穩定的周期,藝術創作也是如此,也會有漫長的艱苦過程。因此,建立信心就顯得非常重要,而且在創作進程中,又必須有自己心理上的期待,並能實現追求的目標。既要從速前進,又要不急不躁,異常勤奮和不停地探尋,兩者亦須同步前進。

廣富先生的繪畫語言之所以建立,就在於他有著非常強烈的自信心,堅信自己所追求的藝術走向,能夠代表若幹年後的藝術上的自我體係的風格麵貌,從而形成“關氏”風格的繪畫形式體係。當然一個體係的建立,不是在短時期可以完成的,也不是靠個人的單獨努力就可以做到的,這需要一個群體來共同努力。

但是,一個繪畫風格體係建立之初,應該是從一個人開始,在這個人的影響下,會吸引無數追隨者前仆後繼地投入到這個體係中,不斷地研究完善,這個體係就會日臻成熟。不單繪畫如此,其他事業也一樣。曾幾何時,一個人的思想,改變了一個民族的命運,一個人理論體係的建立讓一個國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畫道難為小道,卻也可以體現一個人的人生格局,廣富先生的自信心就建立在他與眾不同的人生格局上。在研習中國畫的曆程中,他時刻把握自己前進的心態,確立藝術進展要達到的水準,不斷使自己的繪畫創作一步一步向上攀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