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屆鬱達夫小說獎終評結果和評語
江南動態
第三屆鬱達夫小說獎獲獎作品
中篇小說獎
《你可以讓百合生長》 作者:鄧一光
(《人民文學》2012年第5期)
中篇小說提名獎
《長河》 作者:馬金蓮
(《民族文學》2013年第9期)
《晚安玫瑰》 作者:遲子建
(《人民文學》2013年第3期)
《等深》 作者:弋舟
(《烏江》2012年第5期)
短篇小說獎
《大雨如注》 作者:畢飛宇
(《人民文學》2013年第1期)
短篇小說提名獎
《整個宇宙在和我說話》 作者:艾偉
(《上海文學》2013年第7期)
《寡婦的舞步》 作者:須一瓜
(《天涯》2012年第2期)
《親人》 作者:葉彌
(《作家》2013年第1期)
中篇小說獎
第一次投票
★3票
《隱身衣》
《收獲》2012年第3期 作者:格非
葉兆言:格非的小說一如既往,庾信文章老更成,格非少年成名,經過歲月洗禮,如今文筆更加老辣。好文章必須要有一種從容、淡定,這篇小說非常從容、淡定,然而它畢竟是一塊老生薑,貨真價實。
蘇 童:我有點驚訝,格非會把小說寫得這麼好看。通過一個特殊的底層人物的視角,筆墨時疏時密,編織了一群音響器材消費者的眾生相。設置了故事圈套與懸念,但又不被其束縛,敘事密度和厚度無可挑剔,人物始終可觸可感,故事本身對社會人生的輻射自由而節製。我尤其欣賞的是“我”這個善良的人物,在受到一係列冷酷的惡之摧殘之後,其“善”仍然可信、可行。這其實是小說抵達的最有價值的高度。
程永新:評獎的目的無非一是鼓勵與褒獎作家寫作,二是能夠挑出留得下去的作品給後人。從這個意義上說,《隱身衣》有可能是留得下去的一部小說。理由是:小說觸及到這個時代的痛點,讓我們目睹靈魂掙紮的情形;音樂發燒友的專業知識有機融合在小說中;是一部擁有幻想性元素的當代傳奇。
★2票
《長河》
《民族文學》2013年第9期 作者:馬金蓮
方 方:非常好的小說。看馬金蓮的這部小說,才真正知道“80後”作家可以寫出有力量的小說了。小說看似寫一個個人的死,寫人們對死亡的淡漠,以及把死亡當作日常之事,但實際寫的卻是一個個的人生,是生的素描,以及西部偏遠鄉村芸芸眾生從生到死的過程中的精神狀態。有深情有徹悟有長歎有野性。我喜歡這樣情緒飽滿的小說。
陳建功:寫得蒼涼宏闊,有史詩般的氣勢,又有深切的悲憫情懷。人生如長河一樣流逝,入世愈深而感觸愈甚,當無常落到自己的親人身上,才頓悟其道。鄉土風情,宗教習俗,斑斕炫目而又蕩氣回腸,帶給人別具一格的閱讀感受。
★2票
《你可以讓百合生長》
《人民文學》2012年第5期 作者:鄧一光
李敬澤:寫得蓬勃、強悍。作者顯示了把握當下的、正在生長的複雜經驗的能力,他對特定的社會“部落”的習俗和習性諳熟於心,打開了幽暗的、遠沒有被文學書寫所觸及的內在世界。
蘇 煒:小說讓我想到了上世紀80年代讀劉索拉的成名作《你別無選擇》時的閱讀經驗。——尼瑪。爆菊。腐女。童鞋。泡萌男。腦癱追星族。“肉毒素針”。“人生餐具”……小說的敘述開展中,充滿了這些最新的流行網語、粗俗場景和八卦話題,與深圳外來打工族的眾生相相交織,寫來荒誕、跳躍、潑辣、“無厘頭”、“不按牌理出牌”。以一種當今網絡時代特有的幽默和自嘲語氣推進情節和敘述,從一個身在卑微而不甘卑微的新興城市中學生的視角,向讀者述說了一個富有當下時代感、現場感,同時也頗具人性溫熱的“正能量”的底層小人物故事。讀到篇末,作者在荒誕不經的敘述語氣層層包裹下的溫熱之心忽然躍然而出,讓閱讀者一下子觸摸到了,也被感動了。
★1票
《蓮露》
《長江文藝》2013年第5期 作者:陳謙
施戰軍:從盤根究底的精神上看,《蓮露》是迄今為止,中文小說史上有關心理、命運小說的極致。
★1票
《猹》
《人民文學》2013年第7期 作者:陳河
曹文軒:這是一則加拿大華人日常生活的片段。作者以獨特的角度切入日常生活之中,其主線是主人公與入侵家中的浣熊之間的衝突。小說文字簡潔幹脆,雖未使用過多的敘述技巧,卻將整個衝突的過程寫得一波三折,扣人心弦。其間又似不經意地穿插講述了主人公在加拿大遭遇的幾次選舉、與鄰居間的齟齬等。事實上,作品在人與動物衝突的背後隱藏的正是中西文化衝突的主題。但因其獨特的取材和小說的功力,這一主題的呈現顯得頗有新意。而小說結尾處那個從家中打出的舉報電話使小說更加耐人尋味。
★1票
《晚安玫瑰》
《人民文學》2013年第3期 作者:遲子建
袁 敏:這部小說用中篇的容量展現了長篇才能承載的曆史和厚重。小說讓我們重新審視青春的定義,讓我們明白:年輕並不意味著青春;而青春一定具有精神信仰和理想追求。唯此,年齡的老去並不影響生命的年輕。
第二次投票
★4票
《你可以讓百合生長》
《人民文學》2012年第5期 作者:鄧一光
李敬澤、蘇煒(評語見前)
陳建功:表現作者底層情懷的一部作品,寫得很美,洋溢著青春的、藝術的氣息,有情懷和境界,也塑造了指揮家和蘭小柯幾個鮮明動人的形象。唯一的缺點是有些話和敘述者的身份不太統一。
袁 敏:小說以第一人稱的口吻講述了問題少女蘭小柯的人生成長經曆。幽默的語言中卻流淌著深沉的憂傷,然憂傷裏卻又迸發出一種與她年齡不相符的強悍,大包容的善良,蓬勃的生命力的成長。
★3票
《隱身衣》
《收獲》2012年第3期 作者:格非
葉兆言、蘇童、程永新(評語見前)
★1票
《長河》
《民族文學》2013年第9期 作者:馬金蓮
方方(評語見前)
第三次投票
★5票
《你可以讓百合生長》
《人民文學》2012年第5期 作者:鄧一光
李敬澤、陳建功、蘇煒、袁敏(評語見前)
方 方:因平日讀鄧一光的小說頗多,看他的作品會更苛刻些。我知道他的寫作不斷在突破自己以及顛覆自己。小說聚焦外來務工家庭子女的生活,卻不僅揭示他們的生存和成長困境,而是更著力於洞悉和剖析他們的精神層麵。有成長,有希望,有困惑,有憧憬,但更有音樂。呼喚和安撫內心,有時隻需要音符就已足夠。特殊的觀察角度、深切的人文關懷、跳躍性的敘述和富於張力的語言都給小說打上了深刻的鄧式烙印,成就了鄧一光筆下的都市和都市人物。
★3票
《隱身衣》
《收獲》2012年第3期 作者:格非
葉兆言、蘇童、程永新(評語見前)
短篇小說獎
第一次投票
★4票
《大雨如注》
《人民文學》2013年第1期 作者:畢飛宇
李敬澤:畢飛宇的短篇總是如同鑽石,精確、複雜和華美。這一篇也不僅是寫教育,是寫出了銳利的荒謬和疼痛。
蘇 煒:帶著網絡時代、“X世代”的鮮活語感,又保留著作者一以貫之的新銳、俏皮的觀察力和語言風格,《大雨如注》讀來有一種妙語連珠、痛快淋漓而欲罷不能的閱讀快感——這種“讀好小說”的閱讀快感真是暌違久矣!雖然此篇的結尾處理似乎略嫌倉促突兀,令筆者稍稍感到錯愕,但還是願意把我的“短篇第一選”與初選入圍的排行座次拉齊——就是它了。
作者以略帶誇張、戲謔的敘述語調,描寫了一個當今“獨生子女”時代另一種“小皇帝式教育”(“中國式教育”?)的荒誕故事。小說敘述頻頻使用的網語——二逼、PK、拉風、人肉、吐槽等等,以及富於聰睿狡詰與諧趣幽默的“金句”——“舌頭是軟玩意,卻是硬實力”等等,讀來快意淋漓,為文本增色加分不少。
施戰軍:無論主題還是手法,這個短篇小說都明顯高妙,禁得住作為短篇小說範本來進行仔細分析。關注教育現狀、帶著給學生減負的意願的小說,已經足夠多,但像《大雨如注》這樣別具高致的作品,實屬難得。靈動其表、深沉其裏,這樣的品質追求,可貴而稀缺。
袁 敏:壓抑與釋放在畢飛宇筆下是一對向左向右卻無法分割的孿生姐妹,你在釋放的同時,更大的壓抑卻在身體內部滋生成長。一篇看似足夠貼近現實,直麵中國教育現狀的小說,卻因一場震撼身體乃至心靈的暴雨,將人性深處的悖論撕開來給我們看,小說延伸的含義其實更為深廣。
★3票
《親人》
《作家》2013年第1期 作者:葉彌
方 方:寫得很講究的小說。尋親不得,愛恨交加,陰差陽錯,靈魂出竅,死而複生,棄恨擇愛,或是誠懇的陌生人將之拯救,又或是新生的孩子使之得到拯救,更或是自己的經曆將自己拯救。心懷恨意的主人公最終與世界的所有達成和解,從此有了溫暖和愛。小說一環扣一環,寫得細致入微,百感交集。
蘇 童:葉彌的小說,以散漫見長,在散漫中的悄悄一滑步,左拐,右拐,或者俯衝,都是她的獨門功夫,常常便神秘地到達“曲徑通幽”的境界。《親人》似乎有點不一樣,感情濃烈,直接,這樣偶爾一變,我很讚賞。我們所有的作者,都要試試,我能不能逃出我自己的影子,能夠逃到多遠。
程永新:一個短篇串聯起生死,串聯起說不盡的人間情事,兩代人的恩怨疏離與現代網絡的荒唐交集,生發人世間委婉故事。短短的篇幅承載格外厚重的分量,沉重如鐵如鉛,顯現作家非凡的敘事功力。
★2票
《綠皮車》
《人民文學》2012年第2期 作者:南翔
陳建功:底層生活的眾生相,鮮活靈動,惟妙惟肖。筆力強健,勾勒出世態人情,樂天知命中蘊含著素樸的同情與溫暖。
曹文軒:小說書寫綠皮車上的“貧下中農”,目光聚焦於即將離崗的茶爐工,他肩負生活的重壓,微帶狡黠依然不失尊嚴。作者以悲憫的眼光打量車裏的一切,“雷鋒仔”生氣勃勃,魚販子與菜嫂的情意溫馨動人,對小女孩珍珍的慷慨相助,更彰顯出人性的溫暖,甚至矮子的乞討、菜販子魚販子的逃票也饒富人情。這裏沒有對底層嚴苛的道德質詢,沒有高高在上的“審醜”與暴露,卻能觸動心底的柔軟,擁有別一番的高貴與莊嚴。語言簡潔,描寫精準,餘味悠長。
★1票
《整個宇宙在和我說話》
《上海文學》2013年第7期 作者:艾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