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金融危機的實質與我國的對策及經驗總結(1 / 3)

金融危機的實質與我國的對策及經驗總結

經濟縱橫

作者:馬繼青

[摘 要] 金融危機後,中國為緩解外部經濟衝擊適時采取了積極的財政政策和極度寬鬆的貨幣政策。實踐表明,這些短期政策效果明顯,但副作用也較大。因此,從馬克思的危機理論出發,我國應該把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拉動有效需求作為一項長期策略來實施。

[關鍵詞] 金融危機;內需;馬克思;經濟結構;發展方式

[作者簡介] 馬繼青,臨沂大學商學院教師,山東 臨沂,276000

[中圖分類號] F83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23(2015)02-0003-0003

一、引 言

2007年8月,由於次級抵押貸款市場上的信用危機,美國全麵爆發了次級抵押貸款危機。這場危機從房地產價格的下降到次級抵押貸款違約率的上升,從流動性短缺和信貸緊縮到危機逐漸滲透到實體經濟大致經曆了四個階段,並且最終通過貿易與資金流動渠道傳遞到世界其他經濟體,從而爆發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機。長期以來,由於中國一直是一個外向型的國家①,一直存在內需不足的問題,因此,在世界經濟整體下滑的情況下,中國的經濟也受到了很大的影響。麵對這種不利的形勢,中國積極地、及時地出台了一係列刺激經濟發展的政策,如加快產業調整步伐、4萬億財政投入等,這些政策使我國的經濟發展一直保持在8%以上的增長速率。但從實施效果來看,這些政策也出現了失業率上升、物價上漲等一些負麵的影響。因此,在全球經濟還沒有完全複蘇的情況下,有必要進一步探索金融危機的實質並對我國應對危機的經濟發展的對策進行評價和經驗總結。

二、馬克思的危機理論及本次金融危機的實質

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各種解釋金融危機的理論紛紛出現:宋立(2008)、李建偉(2008)等人認為導致金融危機的主要原因是監管缺位;楊學聰(2008)、裴長洪(2008)等人認為金融創新是本次金融危機的罪魁禍首;張建華(2008)、劉明遠(2008)等人則從政策失誤的角度探求本次金融危機的原因。分析他們的文獻,可以看出這些主流觀點都是從市場運行和技術操作的層麵來尋求金融危機的原因。顯然,這些理論對本次金融危機都有一定的解釋力。但是從市場運行與技術操作層麵的分析畢竟隻是囿於表象,他們沒有探討根本的病因。

(一)馬克思的危機理論

馬克思通過對古典經濟理論的批判,利用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生產過程的分析建立了自己的經濟危機理論。馬克思認為,“一切真正危機的最根本的原因,總不外乎群眾的貧困和他們有限的消費”[2]。由於商品和貨幣在價值形態上相互對立並且必須相互轉換,商品在買和賣兩個階段上出現了時間和空間上的分離,使危機的產生具有了可能性。而市場競爭的加劇和信用製度的發展則使這種可能變成現實:市場競爭使不變資本增加和可變資本減少,結果是企業生產能力和產品迅速增長,社會的貧富差距不斷增大;信用製度的發展使同一筆貨幣具有了多次執行支付手段的職能,造成一種虛假的需求,掩蓋生產過剩的事實。當社會支付鏈條出現中斷後,這種可能性就變為了事實。當然,這一切都源於生產資料資本家私人占有和生產社會化之間的矛盾。生產資料的私人占有和無限追求剩餘價值的動機使資本家不斷進行資本積累並產生了兩個後果:一是財富在少數資本家手中積累,二是貧困在多數雇傭勞動者手中積聚。這種兩極分化表現在社會生產運動中就是資本家生產規模的無限擴大和雇傭勞動者購買能力的相對縮小。正是這種生產規模與購買能力的矛盾最終導致了產品的相對過剩,進而導致危機的爆發。

(二)本次金融危機的實質

1.本次金融危機在資本主義國家的實質

本次金融危機從表麵上看是美國次級抵押貸款出現問題引發的金融風暴進而實體經濟的危機,但從馬克思主義的危機理論來看,仍然是資本主義固有矛盾的產物,仍然是產品相對過剩、大多數人有效需求不足的產物,隻不過是“透支消費”或“透支經濟”暫時填補了收入與消費之間的缺口,掩蓋了產業經濟擴張與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3]。

2.本次金融危機在中國的實質

長期以來,中國作為一個經濟外向型國家,進出口總額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一直過半,內需長期不足。在麵對金融危機世界經濟總體下滑的形勢下,中國的進出口(特別是出口)受到了嚴重影響,經濟的發展受到了擾動。但本次危機在中國與在資本主義國家有著本質的區別:首先,從所有製結構上看,資本主義國家實行的是生產資料私有製,從而不可避免的存在生產資料私人占有和社會化大生產的矛盾;而中國是一個生產資料公有製的社會主義國家,這使我們完全有能力避免製度層麵的生產相對過剩。其次,從有效需求角度看,資本主義所有製結構誘因下的有效需求不足是導致利用次級貸款刺激需求進而產生違約危機的原因;而我國的有效需求不足則源於我國的基本國情:改革開放後為快速縮小與其他國家的經濟差距,我國實行了使一部人先富起來、以先富帶動後富、最終達到共同富裕的發展策略。從實踐來看,這種策略是有效率的,30年多年的改革開放使我國的綜合國力迅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也有了較大的改善。但是,這種“效率優先”的發展方式同時也使我國的貧富差距逐漸拉大,根據世界銀行的數據,中國的基尼係數已經從改革開放初期的0.20激增至現在的0.48,大大超出了0.4的警戒線。這種差距,一方麵使財富集中到少數人的手中——但少數人的需求是有限的;另一方麵,大部分人因財富不足而購買力低——社會的需求應該靠大部分人的需求。當世界金融危機發生後,外部經濟環境變得惡劣,內需不足自然成為擾動我國經濟發展的原因。因此,我國和資本主義國家對比,金融危機對經濟的擾動在現象上都表現為有效需求不足,但本質上,資本主義國家的內需不足是由於其生產資料資本主義私人占有造成的,而中國的內需不足則是由於首先做大總量的基本國情決定的。目前,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我國的經濟總量已經躍居世界前列,縮小貧富差距的時機已經成熟,而本次世界金融危機就是一個增加城鄉居民收入拉動內需的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