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會果然來了。洪武十五年,馬皇後逝世後,太祖朱元璋將諸侯王分封為藩王,準備從民間選拔十名僧人分給諸位藩王,並為馬皇後講經薦福。道衍作為高僧,嵩山寺遊曆歸來便被推舉選中。他來到京城南京,接下來,就是選擇跟隨哪位王爺的事了。在藩王們到來前,僧人們在大堂裏議論紛紛,哪個藩王脾氣好好伺候,哪個領地水土好風景佳,唯獨道衍巋然不動,手撚佛珠,低頭誦經,端足了資深老和尚的架勢。其實,他心裏激動萬分,比其他的和尚更急,他十分清楚他要選的人是誰,他等待他已經很久了。這時,大堂裏突然安靜下來,藩王們進來了。
僧人們與諸王開始攀談了,道衍依然不說話,諸王都沒有留意他,他眼角的餘光始終跟隨著一個人。他看到,燕王朱棣漫不經心地走過他身旁,他終於開口了:“燕王殿下,貧僧願意跟隨您!”朱棣愣住了,他回頭看了一眼這個自薦的和尚,微微一笑:“為何?”道衍壓低了聲音:“貧僧有大禮相贈。”朱棣又隨口問道:“何禮?”道衍知道,決定命運的時刻到了,成敗在此一言:“貧僧願意送大王一頂白帽子!”朱棣一聽勃然變色:“大膽和尚……”道衍不再說話,也不看燕王,手撚佛珠,開始閉目養神。朱棣匆匆走開,他很清楚,白字下麵一個王,那就是“皇”!要知道,當時朱元璋已立長子為太子。但是道衍有自己的算盤,朱元璋稱帝後,開國元勳被殺了個幹淨,軍事人才所剩無幾。隻有朱棣正值英年且戰功赫赫,他才是皇帝的最佳人選,道衍不信朱棣沒有這樣的野心。果然,過了一會兒,道衍如願以償地聽到了燕王的召喚:“跟我來吧!”於是,道衍隨燕王北上,在北平慶壽寺做了住持,經常出入燕王的大名府,成為朱棣的重要謀士。期間,他如約拜訪了相士袁珙,還向朱棣推薦袁珙,促使燕王朱棣堅定奪位的信心。
一天,他安排朱棣穿著衛士的服裝,混雜在九名衛士中到一家小酒館飲酒,袁珙等候在此。不出道衍所料,朱棣一進門,袁珙馬上從九名衛士中認出了朱棣,他躬身跪拜在朱棣腳下說:“殿下您為何如此自輕自己?”朱棣假裝不明白,說道:“我怎麼自輕自己了?我和他們一樣,頂多是個衛士。”袁珙沒有馬上回答,拉起朱棣進了裏屋,再次叩首:“殿下您不久之後將是一統天下的天子了。”朱棣驚詫不已,假裝生氣,降罪發落了袁珙。在押送袁珙的途中,悄悄將其轉移,秘密召進了大名府。
洪武二十五年,太子病逝,朱元璋立年僅十歲的長皇孫朱允炊為太子。朱元璋死後,朱允炆稱帝,為鞏固皇權,采取了削藩之舉。在道衍的出謀劃策下,朱棣發動了曆史上著名的“靖難之役”,打敗了他的侄子朱允炆,攻陷南京,坐上了皇帝的寶座。
這天,朱棣決定對第一功臣道衍論功行賞,欲為其修建府第,想他這麼多年韜光養晦,隱藏自己,想必早就當膩了和尚。可是道衍卻說:“天下已定,老臣心願已了,但萬事待議,白日老臣願身著朝服日日上朝,繼續為皇上出謀劃策,但不想脫下這身僧衣,去享受世間榮華,對財富屋宅、妻妾兒女臣早已無念,每日粗茶淡飯誦經念佛足以。”於是,他繼續住在慶壽寺中,並且相繼參與了《太祖實錄》、《永樂大典》的編修工作,至八十四歲高齡去世。這就是“布衣宰相”姚廣孝終其一生韜光養晦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