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對熱錢的監管堵疏(1 / 1)

對熱錢的監管堵疏

卷首語

在“倒爺”這種極賦時代特征名詞中,其倒賣清單中,“外彙”是重要一項。不過時至今日,中國政府對“外彙”的態度也由早期的鼓勵企業“出口創彙”,為國家薄弱的外彙儲備做貢獻,發展到現在不再執行強製結售彙,且對從非正常渠道洶湧流入的“熱錢”時刻警惕。

幾年前,啟動的人民幣彙率形成機製改革,使得企業和個人持有和使用外彙更加便利,與此同時,外彙管理方麵加快從重點管外彙流出轉為流出入均衡管理,逐步建立起資本流動雙向均衡管理的製度框架。在2008年新修訂的《外彙管理條例》確立了均衡監管思路,並在行政法規層麵明確取消了強製結售彙製度。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之後,管理跨境資本流動,應對“熱錢”流入成為新興經濟體共同的課題。

而近期主要發達國際的貨幣寬鬆政策導致的資本外溢情況尤重。新興市場國家相對穩定的經濟環境,正成為國際逐利資本大量流入的主要區域。

外管局曾分析稱,2013年還存在熱錢大量流入的可能。而此前發布的《2012年中國跨境資金流動監測報告》亦指出,2013年,我國跨境資金淨流入規模反彈和雙向變動的內外部因素依然存在,有效管理跨境資金流動風險將麵臨越來越大的挑戰。

“央行是流入國內的外彙唯一的買家,這使得央行需要靠發行基礎貨幣來不斷對衝流入的外彙,在央行調高存款準備金率的主要影響因素中,對衝外彙占款是重要一個。”央行研究局一位人士曾這樣談到外彙占款與貨幣政策調控之間的關係。

如果說央行是“熱錢”的最終消化者,那麼外管局就是“熱錢”的首道攔截大壩。外管局圍堵“熱錢”的“利器”包括對商業銀行外彙業務的監管政策、技術性排查和統計監測機製,與商務部、海關總署以及公安部門的聯手也成為打擊熱錢的必要手段。

監管層對引導境外資本有序進入中國市場也在不斷嚐試,日前證監會進一步擴大了RQFII試點,增加投資額度並擴大參與機構範圍,放寬投資比例限製,增加了RQFII申請和投資運作便利性,繼續加快審批,完善監管製度,吸引長期資金進入,促進資本市場穩定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