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魚離置(1 / 3)

涼州是大漢帝國一十三州的西陲,敦煌郡是大漢帝國西陲最遙遠的邊郡。敦煌郡西出玉門關,西南出陽關,便是黃沙漫漫、小國林立的西域之地。敦煌郡、酒泉郡、張掖郡、武威郡合稱河西四郡,原本是匈奴人的牧地,更早的時候是月氏人的牧地。

漢文帝前元六年,公元前一百七十四年。匈奴一代雄主冒頓單於致信漢文帝劉恒:“故罰右賢王,使之西求月氏擊之。以天之福,吏卒良,馬力強,以夷滅月氏,盡斬殺、降下,定之;樓蘭、烏孫、呼揭及其旁二十六國,皆已為匈奴,諸引弓之民並為一家,北州以定。”

洋洋灑灑洋洋自得地向大漢帝國炫耀著匈奴的弓馬之強、國力之盛,但這一封著名的信函給大漢帝國透漏出很多重要的訊息。大漢帝國皇帝第一次聽說西域之地,大漢帝國所不了解的西方還有數十個國家,而占據河西走廊的月氏人在這一年被匈奴人徹底逐出了水草豐美的河西地。

這不是匈奴人和月氏人的第一次戰爭。月氏曾是河西地區強盛一時的遊牧大國,匈奴冒頓單於繼位之前還曾經淪為月氏的人質。秦朝末年,冒頓單於率領的匈奴強勢崛起,統一了整個喀爾喀地區(蒙古高原)。如同他的後輩狼族一樣,強大的弓馬鐵騎馳騁西征,流著血和淚的民族大遷徙輾轉開始,月氏、烏孫、塞種在匈奴的鐵蹄逼迫下自相踐踏。河西地區的月氏一路西遷,沿途擊潰了烏孫,驅逐了塞種。破敗的烏孫加入了匈奴部落聯盟,塞種被逐出白山穀地(天山伊犁河穀)和七水地區(巴爾喀什湖流域)被迫南遷,並被月氏連續逼迫下不得不遷徙到印度地區。在匈奴和烏孫聯軍的驅逐追殺下,月氏最終遷徙到中亞的河中地區(中亞錫爾河和阿姆河流域以及澤拉夫尚河流域)。前後近七十年,數代月氏王戰死在疆場上,其中一位月氏王的頭顱還被匈奴單於製成酒器。

漢文帝的孫子漢武帝即位之後,急於尋求抗擊匈奴的同盟,血海深仇的月氏人可以成為最理想的盟友,“斷匈奴右臂”。

漢武帝建元二年,公元前一百三十九年。郎中張騫應募第一次出使西域尋找月氏,剛出隴西郡,就被占據河西地區的匈奴人捕獲,前後經曆十三年。漢武帝元朔三年,公元前一二六年。郎中張騫終於生還長安複命,不辱使命,帶回西域列國訊息,史稱“鑿空西域”。

月氏已經安居中亞的河中富饒之地,樂而忘憂,不思報複之心,大漢帝國沒有能夠和月氏結成同盟。但是,張騫敏銳地察覺到匈奴的屬國烏孫有離析之誌,烏孫已經占據了易守難攻、水草豐美的白山穀地(天山伊犁河穀)和七水地區(巴爾喀什湖流域)。烏孫完全可以替代月氏,成為大漢帝國抗擊匈奴的同盟。

漢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一百一十九年。中郎將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聯絡烏孫,這一次他不必再憂慮被匈奴人捕獲,因為整個河西地區已經成為大漢帝國的郡縣,西域與大漢帝國直接接壤。

一切歸功於一位年輕的大漢帝國名將。

漢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一百二十一年。二十歲的驃騎將軍冠軍侯霍去病於春、夏兩次率軍征伐河西地區的匈奴人,斬首四萬餘人,漢軍戰果輝煌,匈奴人損失慘重。同年秋,河西地區的匈奴渾邪王懼怕大單於問罪被殺,裹挾休屠王二部四萬餘人向大漢帝國投降。從此,大漢帝國得到河西地區。

河西地區東起烏鞘嶺,西至玉門關,南北介於南山(祁連山和阿爾金山)和北山(馬鬃山、合黎山和龍首山)間,東西長達二千四百裏,南北寬不過百餘裏。因地勢狹長,近代稱之為河西走廊,也是通往西域的長廊。

取得河西地區是漢武帝“斷匈奴右臂”戰略的第一步。河西地區以北是匈奴,河西地區以南是羌,河西地區以西是西域。大漢帝國控製河西地區,成功阻絕了匈奴和羌二個遊牧民族的聯係。

掌控西域、結盟烏孫是漢武帝“斷匈奴右臂”戰略的第二步。漢軍屯駐西域,控製圖倫磧(吐火羅磧,今塔克拉瑪幹沙漠)周邊城邦小國,斷絕匈奴的農耕補給;大漢帝國與烏孫締結同盟,聯合共抗匈奴,使喀爾喀地區(蒙古高原)的匈奴人腹背受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