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小編手記:去香港看金像獎(1 / 1)

光影站

趁著金像獎還沒開始,第一次在香港的影院看了一場三級片,對此預謀了好幾年,直到今年才實現。大搖大擺地走進去並在堆滿肉的海報前做停留,那感覺竟像極了考上遙遠的外地的大學——大人想管也管不著了,我想幹嘛就幹嘛。

中學時代也沒少看港產三級片,這應該是大部分80後人的記憶裏的一部分吧,但大部分都是在某些陰暗的角落裏,躲得遠遠的。一群男生半夜翻過學校的青石牆,越過學校帶刺的叢林,而且記憶裏這一係列動作總是發生在雨天,敲開VCD租賃店鋪的門……那個時候的VCD碟還是帶有各種裸露不明顯的封套,昏暗的色調,大裸背,如《蜜桃成熟時》裏邊的李麗珍,當然也有甩著豪乳的葉子楣。對了,是不是每個人身邊都會有一個在走時順走老板一個封套的損友?反正我身邊有,日後就憑這張封套,他也能在男生群裏騙到一根煙或者一杯涼茶吧。

那個時候聽說,香港的影院三級片是公開的,甚至可以看尺度更大的。所以,一堆男生在一起會有點忿忿不平,憑什麼我們要如此偷偷摸摸地壓抑著內心的衝動?香港都回歸這麼久了。現在回想,罵歸罵,但一點也不耽誤我們成為好學生,隻是在填誌願的時候,填得天南海北越遠越好。在我看來,逃離就是一種釋放。

沒人管的青春是最好的,代入到看三級片的感受裏也是如此,一個人才看過癮,多幾個人看總是氣氛會很詭異。

去香港看三級片,是多年一直有的一個想法。但這些年香港的三級片已經沒落,那些我們數得出名字的三級女星要麼隱退要麼來內地淘金,總之,趣味索然也就一直沒有成形。2012年,內地組團去看《一路向西》的時候,聽說影院營銷手段已經上升到現場發放紙巾,聽得人心癢癢,但我隻冷眼旁觀了一陣子,盡管每日看報道看得心癢癢。終究還是沒去——我的理由渺小得有點可笑,因為要兼顧香港的采訪,卻還沒有一年多次往返的簽證,所以覺得要把每次簽證都用在突發或者緊急采訪任務上。因此,我錯過了《一路向西》。

但大約內心還是很膽怯的,反而沒有了中學時代逃校看碟的勇氣。

金像獎前後跑了四年,今年也沒有特別要去看三級片的計劃。但昨日去了影院,一眼便在排片表裏看到了《3D豪情》,它的排片是跟《美國隊長2》旗鼓相當的。立刻和同事一拍即合,掏了100港幣買了票。但眼前的三級片海報,除了明晃晃的刺得你發慌的肉色之外,已經絲毫看不出任何一點欲拒還迎欲脫還遮的澀感,對,是想偷瞄幾眼都怕被人發現的澀感。

下午5點40的影片,但我和同事提前15分鍾就到了,中間三次去問是不是可以提前進場,又各自花了6塊買一副3D眼鏡。

這個時間點,上座率一半一半,來看電影的都是男女成雙成對,入場時大家嘻嘻哈哈,落座後便不再言語。

影片很好看,你想看的元素都有,豪波一浪接一浪,杜汶澤每睡一個av女優的故事都能獨立成一個完整的片段,關鍵它們還不重複,這足以說明影片花樣的豐富程度。但它沒有像《一路向西》傳聞中男觀眾半路看到噴鼻血的事,甚至聽不到男同學們吞咽口水的聲音啊……哦,也許是因為它不純粹是一部三級片,它時不時強調的香港不敗的精神以及“硬”的精神,會讓人跳戲到《金雞》,更何況吳君如也在這部戲裏。

最後,我隻記住了杜汶澤被一堆豪乳不斷壓臉的畫麵,不斷地壓,不斷地甩……

也許,是香港的三級片真的不好看了,反正看完沒什麼特殊的感覺,進影院之前的喜悅到最後變淡了。所以,在什麼樣的時機看到一部什麼樣的三級片,也是一次機緣,如果是《一路向西》忽略了政治背景,或許就不這樣了。

但現在,也就這樣。唯一的爽就是大搖大擺了一次。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