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教學_創新_就業應行才至(3 / 3)

涉及到校企合作,我們也在做訂單式的培養,在學校學習的基礎上再提出企業的要求。每個企業的要求不同,因此針對學生的培養方案也就不盡相同,這些方案中針對重點的不同導致了爭議的存在。如蘇小紅老師所說,實踐有社會實踐、專業實踐和就業實踐之分,學校重視的是專業實踐,而企業可能更看重就業實踐,那麼如此多的內容,學哪些,做哪些,誰的做法對學生更有好處,對學生更負責任呢?我們辦學究竟是為學科發展還是為了企業,如何處理好二者的關係,把握好校企合作的度呢?我們必須要認真思考這些問題,避免實踐成為一種資源浪費,避免實踐最後成為為獲得學分而簡單重複的體力勞動。

國外很多學校的課程內容講的不多,但需要自己學習的內容很多。我們也提出了“講一、學二、考三”的策略以促進學生自己學習,但實際做出來的效果並不好。大部分學生你講一他就學一,甚至還不到一,考三就使得大部分學生考試都不及格了。我們國家的小孩從小就適應了聽講的習慣,自我探索能力培養的並不好,因此如果在大一的時候不能將學生的學習習慣很好地扭轉過來,之後很容易導致他們自我放縱,更無從談起他們對自身實踐探索興趣的開發。

總結一些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具體有效做法,我們在課程體係中加入了溝通能力與心理素質能力的培養,這是學生在麵試環節遇到的普遍問題,公司需要具有團隊合作精神的學生,不能除了編程別的什麼也不會,這也是社會生存所必須要求的能力。另外,我們在第五學期會開一個實驗班,以參加比賽作為培訓,實踐證明,凡是有比賽經曆的同學在找工作時具有明顯的優勢。今年2月,第34屆ACM國際大學生程序設計競賽在我校舉辦,事實上,這些參賽的學生真的是非常優秀,他們在平時做了很多訓練,付出了比一般人要多得多的努力,他們的能力是毋庸置疑的,競賽將他們的創新意識,將他們的思維能力提升到了新的高度。

※ 孫誌崗哈爾濱工業大學計算機學院

劉老師剛才提到的“教一、學二、考三”這個問題,我做了很多年的嚐試。談談我所理解的“教一”。我認為老師在上課時不是針對一個東西反複地講,而應該給學生腦中留下一個概念,他們可能不是特別明白,但留下了一個概念的印象。“學二”怎麼做到?學生要學的比老師教的多,就必須要讓他們意識到這門課程學分的重要性。我的策略是最後的考試隻有五十分,還有五十分是前麵實驗的內容,把實踐內容所占的分數提高,學生的重視程度自然就會提高。同時,為了保證學生在完成作業和實驗時多思考,布置的作業也好,實驗也好,不能隻是屬於是驗證性實驗,而應該以設計性實驗為主。教師應嚐試將沒有講,可能隻是課堂上提到的內容設計到作業中,告訴學生資料在哪,看什麼書,什麼網站上有介紹,讓他們利用這些資源自己解決問題。學生要得到分數,要完成作業,就必須經過思考。

我們的學生上進心很強,他們有想獲得成就感的願望,但是有時候我們在學習上無法給學生成就感。有些分數不是隻能通過努力學習獲得,抄襲可以得分,突擊也可以得分,這樣的分數給不了學生成就感,這樣的學習引不起學生的重視。我們的學生其實是渴望挑戰,喜歡奮鬥的,他們期望在學習過程中、實踐過程中獲得很多收獲,而不僅僅是花哨的小打小鬧。現在中國本科教育中我認為最大的一個問題就是老師認為學生是這樣的,所以我得適應著學生這樣去教課,老師認為學生做不到,所以就不讓學生做。老師沒有超越這一步,更無從談起學生的自我超越。每一門課程有自己的特色,有讓學生感興趣的點,其中的挑戰可以讓他們感到樂趣,教師應該在學生學習之初引導他們找到樂趣。我們不能完全期望實踐、創新、思考可以帶給學生多少學分以外的收益,但絕對有理由相信實踐機會、創新活動、設計實驗,對學生各方麵潛移默化的影響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