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培養學生創新能力一直都是教育界議論的熱點,也是世界各國教育改革和發展共同追求的目標。“創新”應體現兩個最基本的特性:新穎性和價值性。新穎性表現在成果不墨守陳規而獨樹一幟,價值性則反映了經濟和社會效益。在教育過程中,我們提倡啟發學生把靜態知識和動態思考相結合,把“學”和“習”相結合,鼓勵他們用眼睛看,用大腦判斷,用心選擇,在學習和思考的過程中產生創新靈感 。
當然,培養創新能力不是拔苗助長,而是因勢利導,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吸取知識營養,積累實踐經驗,在適當的時間、適當的環境下閃現創新思維的火花。教師要探索行之有效的方法,為學生打下紮實的知識基礎,給予學生更多的實踐機會,幫助其養成創新思維習慣,因為教育工作者的責任就是為學生鋪設創新之路。
複旦大學將培養實踐和創新能力貫穿教學全過程,建立了“全過程、遞進式”實踐教學體係;上海交通大學提倡以研究性學習培養創新能力;華東師範大學建立了多環節的實踐創新“一體化”機製;上海工程技術大學貫徹“產學合作、工學交替”的方法,確保學生實踐活動;東華大學則構建創新人才個性化培養模式,促進學生在“小班化、導師製”的學習環境中健康成長 。
《計算機教育》始終關注計算機教育領域的改革創新和實踐成果。本期專題中,我們特邀上海計算機學會教育專業委員會的同行撰文,展示他們在創新人才培養過程中的艱辛探索和傑出成果,以促進教育工作者的深入交流,推動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朝著更高層次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