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垃圾中淘硬幣:“變廢為寶”怎成犯罪?
近日,一則新聞引發了廣泛關注,老漢王維初因為加工翻新了近十噸、表麵價值600多萬人民幣的廢舊外幣,獲刑2年。他並非造假,而是把從洋垃圾中搜集而來的硬幣給翻新。這種行為究竟該如何看呢?
“變廢為寶”的致富產業鏈
硬幣是哪裏來的呢?答案就是洋垃圾。每年,我國都會從國外進口大量的固體廢物。那些能夠做原料,並且有無害化處理的,是好的“洋垃圾”。然而,更多的是被走私進國門的、壞的洋垃圾。這些垃圾一般被層層分包下去,最後主要到了一個個家庭小作坊中進行分揀。在國外,分揀的人工很貴,所以垃圾處理公司往往打包送到發展中國家。洋垃圾中往往存在著很多汙染物,甚至還會傳播病菌。家庭作坊粗放的分揀方式更是帶來重重環保問題,甚至危害到分揀人員自己的身體。本案則是洋垃圾數量極大的一個佐證——光是王維初一人就被查出了近十噸的硬幣,這些硬幣都是從“洋垃圾”中撿的。可想,洋垃圾的數量有多龐大。
為什麼會有洋硬幣呢?其實很簡單,許多人都會遺忘硬幣在汽車、洗衣機等地方。而廢舊汽車和洗衣機等零部件被送到中國之後,硬幣自然也在其中。通過一般的、物理性的清洗加工就能夠把許多硬幣都給“變廢為寶”了。如果不這麼做,硬幣多半就是分揀後剩下的廢料,要進行無害化熔化處理的要求是很高的,小作坊很難做到。總之比起化學汙染,又或者把一些洋垃圾直接包裝,淘硬幣算是為數不多、比較好的對洋垃圾的利用了,也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廢舊金屬汙染問題。
從各個分揀垃圾處大量地收購硬幣,經過清洗加工,就有人負責去國外銀行兌換新幣,形成了一條“產業鏈”,而且很來錢。王維初案同期,浙江還有另一起案子,也是目前同類案件中涉案金額最大的——靠著賣硬幣,六年時間牟利1.3億元。一篇當地媒體的文章就提到,“這幾年,因為競爭,硬幣的收購價格一路看漲。每天,李啟國(即1.3億案當事人之一)都需要和競爭對手搶貨,要比拚的不僅僅是速度,更是交際能力和‘外交手腕’,當然,出價也要比別人有吸引力才行。”可見,不少人把這當作“致富道路”。
他們到底犯了什麼法?
王維初也好,獲利1.3億元的三人團體也好,他們都不是因為“製造假幣”這樣的原因被查,而是“非法買賣外彙”。1998年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的《關於懲治騙購外彙、逃彙和非法買賣外彙犯罪的決定》是我國1997年全麵修訂刑法典之後出台的第一部,也是唯一一部單行刑法。其中規定,“在外彙指定銀行和中國外彙交易中心及其分中心以外買賣外彙,擾亂金融市場秩序”的要參照刑法中的“非法經營罪”條款進行定罪處罰。
大量的留言都表示,覺得王維初等人的行為沒有危害社會。相反,淘硬幣的源頭走私洋垃圾所帶來的環境災難卻是有目共睹的。人們很容易就拿兩者來比較。
嚴重的走私情形,在刑法中也有相關的罪名,叫作“走私廢物罪”。《經濟參考報》去年9月份的報道《中國正成為發達國家“垃圾場”》中提到對走私者的處罰上有困難,例如我國對固體廢物的法律界定不完善,如次品、等外品、二級品、下角料等邊緣產品的標準等沒有明確,海關認定存在困難。當然,也有獲刑的案例,蘇州去年有一個特大洋垃圾走私案,涉及的洋垃圾有2600噸,結果兩名案犯分別獲刑10年和7年,這也是公開報道中的最高量刑了。今年4月天津判罰的一起走私案中,共走私廢漁網、纜繩118.35噸及廢塑料膜6噸,主犯被判處有期徒刑三年,緩刑三年,並處罰金人民幣10萬元,從犯隻被處以了5萬人民幣的罰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