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資料摘抄2(2 / 3)

應用這五種感覺。利用句子結構來創造或緩慢或緊張地氣氛。這樣你寫出來地小說讀者就不能丟下了。因為它們是那樣真實可信。

抓住興奮點

對小說家而言能始終抓住那極具魔力的興奮感就是最大的獎勵。——菲立茲?惠特尼

在作家的一生中有許多令人興奮的時刻。如果這些時刻是在經曆了被拒絕和失望之後那麼將更加令人喜悅。我永遠不會忘記那些時刻第一次聽到編輯對我鼓勵的話語第一次見到自己字被印刷出來或者第一本自己的小說握在手中時的狂喜。我堅信對任何一位小說家而言真正的\"興奮之巔”是無處不在的。而且它還會不斷地湧現因為我會了如何去激發它。我是指當一部新的小說在構想時腦海中所出現的第一縷閃光時的奇妙時刻。在一個新故事或小說)的最初構思中不斷閃現時作者會有一種眩目的感覺我們通常會覺得這將是自己所寫的最好的作品。

這種奇妙的感受可能常在片刻間出現我會帶著此種感受度過幾天或幾個星期。這些思想中的閃光聚集著如此多的奇異光彩好像由於某種魔力而不斷地閃爍著。

於是我把它們寫下來。我總是很高興地寫出一個又一個故事的開頭但是偶爾才完成一個完整的故事。我寫出來的東西永遠不如我夢想中的完美我太心急了當我發現自己僅僅是給故事開了個頭必須把它們進行下去的時候我便失去了興趣。魔力消失了於是我又不斷地放棄那些故事。

我羨慕那種能夠沿著最初的構想並把它發展成小說的作家。但是我卻無法一蹴而就所以我必須在動筆之前明確寫作的方向。我找到了一些行之有效的辦法保護那些最初的閃光點並使之繼續閃亮或者再現。我發現自己在寫到30頁左右時如果仍能保持初始的興奮狀態我的興趣就會被高度調動起來直到完成作品。

最初的興奮能持續多久是因而異的。我先花些時間在筆記本上設計人物搜集情節中的零碎片段明確我的寫作方向或者草草記下腦海中曾湧現過的東西直到我必須動筆的那一刻到來。那一刻總是在我還沒完全設計好時就來臨了我從不拒絕那股推動力至少我可以先為我的故事開個頭。為了獎賞自己我通常會先寫上幾頁這對寫作的連續性是有益的它能隨時幫我回到人物和情節的構想中去。

當我再次翻閱已完成的部分愉悅的感覺便又湧起我真想有位讀者能與我一起分享這些優美字。我並不期待一下子得到很多但我的確希望得到讚許和肯定盡管我知道自己是這些作品的最糟糕的評判者因為我深陷於創作之中根本看不到它的缺點

通常我所選擇的讀者都是深諸這套規則的他會在給我鼓勵的同時又溫柔地來點建議讓我不至於飄飄然。而我遲早都會再讀一遍第一章看看經過了思考後是否能改得更好些。對於寫作的人而言過早地請人提出批評意見是危險的它會使最初的興奮被輕易地澆滅。較為保險的做法是等寫完後再請別人來閱讀和評判。

現在我不再奢望極度的興奮點能始終延續我知道它還會再現令我興奮激勵我繼續往前走。要知道幾百頁的故事僅靠一次興奮浪潮的衝擊是不夠的。在寫作過程中一些絕妙的新想法會使我峰回路轉寫出意想不到的轉折之筆把我再度引向興奮之巔。小說家應該是情緒化的人倘若我們的寫作成為沒有的自覺運動寫出的小說也一定會平淡無奇。

靜等靈感的突然迸發也是不明智的。寫不下去時我常問自己在這種情況下人物可能會采取什麼意想不到的行動?什麼樣的情節才是既合乎邏輯又出人意料的?我在腦海中過著電影任靈感的火花不斷地撞擊。

讓我們分析一下小說寫作中常遇到的三種興奮狀況。第一種是最為重要的即作者對將要描寫的故事的亢奮的感覺;第二種是小說中的人物在發揮某種特殊作用時的體驗。如果你能發現那些促使人物興奮的動力你就達到了興奮的另一個層次。第三種興奮是有關讀者的。如果你和人物的興致都很高那麼讀者也將從你的故事中得到滿足感。

作者的目的在於讓讀者和人物同呼吸共命運。但如何令作者始終保持高昂的情緒使之花上幾個月甚至幾年的時間來完成他的小說是件十分不容易的事。對所寫內容產生厭倦和沒有了長遠計劃是主要的症結。為了保持對寫作的新鮮感我給自己訂了條規矩即不要過多地回頭看自己已完成的部分。當我每天開始寫作時我隻讀最後的幾頁它給我一種趕緊繼續寫下去的動力。盡管我是多麼想了解已經完成的部分看一看它究竟怎樣但我絕不允許自己往前翻看超過5頁以上的部分哪怕是僅僅一小會兒。

那一時刻還是到來了當我開始確信我寫出的不過是一堆亂八糟的東西時我便失去了興趣和信心。於是我幹脆從頭讀起一直讀到我寫作卡死的地方。然而它們卻比我料想的要好得多哈我又精神抖擻繼續往下寫。我發現經過這遍瀏覽後我對人物的理解更加透徹了。在寫小說的過程中這種情況會經常出現。

我自己的辦法是讀我和小說進行交流。我讀小說的目的不是為了模仿或得到新思路而是發現某種情緒。我的注意力在頁之間漫步當某些東西忽然觸動我的情弦時我就可以繼續寫了因為我已經能把那種情緒傳遞給我的人物了。我把幹巴巴的愛情場景重寫了一遍這一回效果很好。我還發現了一個可以對付興趣喪失的辦法給你的腦袋補充新給養。

\"焦慮感”是值得利用的有效方式之一但我並不推崇這個帶有負麵效應的方法它僅是一種方式而已。我們可以運用各種方式把興奮傳遞給讀者並使它不斷增強以保持思想的最初閃光。對小說家而言能始終抓住那極具魔力的興奮感就是最大的獎勵。

小說創作中的懸置緊張法

微型小說之所以能以區區篇幅吸引讀者訣竅之一便是在描述中巧妙地運用\"懸置緊張法”。\"懸置緊張法”又稱懸念、\"賣關子”、\"設扣子”、\"係包袱”等它是小說的一種既常見又十分重要的技法。車爾尼雪夫斯基是這樣運用\"懸置緊張法”的——他在自己的長篇小說《怎麼辦》的序言中說\"我援引小說家所常用的詭計從小說的中間或結尾抽出幾個賣弄玄虛的場麵來將它們放在開頭的地方並且給裝上一層迷霧。”在《怎麼辦》中一開頭就寫羅普霍夫偽裝自殺這樣處理就引起了懸念然後再倒敘他過去與薇拉、吉爾沙諾夫的關係解釋他假自殺的原因。其實\"懸置緊張”不僅可以用在開頭也可用在中間甚至可用在結尾。如電影《保密局的槍聲》結尾的鏡頭是常亮出人意外地開槍打死特務組長救出劉嘯塵和阿紀隨後跟著潰逃的國民軍隊走了——常亮究竟是什麼人影片直到結尾都沒有交代。這種在結尾產生的\"懸念”必將引起觀眾的種種推測和聯想。\"懸置緊張法”其內容可分為兩類一是作品中某些人物心裏有\"數”而讀者卻完全\"蒙在鼓裏”讓讀者自己去判斷猜測情節的進展。如《草船借箭》諸葛亮心裏早已預知天有大霧可在三日之內\"借”到十萬支箭而讀者卻完全不知焦急地擔憂著諸葛亮的命運。一是讀者對情節的大部分已了解而作品中的某些人物卻\"蒙在鼓裏”讓讀者睜大了眼睛看這些人物將如何動作。如《十五貫》中讀者已知是婁阿鼠偷了錢而作品中的人物除婁阿鼠外一概不知於是讀者關切地期待著這件冤案將如何處置?篇幅較長的小說在運用\"懸置緊張法”時可以在大\"包袱”中係小\"包袱”在大\"扣子”中結小\"扣子”一環扣一環一個\"懸念”接一個\"懸念”把矛盾衝突推向總高潮。而微型小說篇幅特短它往往隻設置一個小小的\"懸念”描述到結尾時忽然抖開\"包袱”使讀者大吃一驚從而收到很好的效果。運用\"懸置緊張法”一要注意其真實性既要\"懸”又不能\"玄”即不能故作玄虛破壞作品的藝術真實;二要注意緊緊圍繞著主題來\"懸置緊張”如果在枝節上\"懸置緊張”那隻會削弱作品的主題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