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影響人才成長的製度環境
人才開發
作者:趙餘 孫文泓
摘要:影響人才成長有諸多因素,但影響人才成長的製度環境無疑是重要因素之一。本文指出了影響人才成長製度環境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了創造有利於人才成長製度環境的思路和對策。
關鍵詞:人才 製度環境
良好的製度環境能夠使人才自然成長,優秀人才脫穎而出。反之,人才成長的製度環境出現問題,本是人才的“苗子”也會“幹涸而死”,本可成為優秀的人才也會變為庸才。
一、影響人才成長製度環境存在的主要問題
1.在人才選拔中,重學曆,重職稱,不重能力
在當今人才選拔中,過分看重學曆、職稱,忽視能力,人才評價標準機械片麵。如上海的人才引進計劃曾提出,隻引進本科以上學曆的人才。按此標準,比爾·蓋茨來到上海也不算人才,因為他大學沒有上完,即使他創造了著名的微軟公司。著名橋梁專家林元培在上海設計了楊浦、南浦、徐浦、盧浦4座大橋,成為上海的代表性建築,但按這一人才標準,他在上海可能也不算人才,因為隻是中專畢業。博士裏麵有庸才,工人裏麵有人才。如今,我們在製定人才規劃、人才戰略時,往往將學曆、職稱等因素作為衡量人才的重要指標,從而在製度層麵就將一部分人才掩殺埋沒,選才用才之路會越走越窄。
2.在經費投入上,重物質投入,輕人才投入
當前,在經費投入上,人才投入明顯低於物質投入,科研事業單位經費投入結構不合理,導致人才隊伍建設的基礎資源不足。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麵,一是基本事業費不足;二是重點實驗室等大型科研平台基本運行費不足;三是專門用於人才培養的經費不足。現實中,往往可以花費大額甚至巨資用於購置實驗設備或修建“樓堂館所”,但專門用於人才培養的經費卻“障礙重重”、“捉襟見肘”。
3.在考核評價上,過度量化、短視化和簡單化
評價是衡量科技活動成效、科研人員水平的重要工具和手段,對科技工作和人才成長起著“指揮棒”的作用。目前,科技評價仍存在諸多問題。一是評價過度量化。在評價中,重數量不重質量,人們常常關心的不是研究方向和成果的真正含金量,而是你有多少量化了的成果,是否得獎,獲得哪些獎項;發表了多少論文,發在哪一級刊物上,是否第一作者,等等。近年來,還有不少單位熱衷於SCI文章的攀比和獎勵,甚至演變為單位之間的獎勵競賽。二是評價的短視化。評價周期過短、次數頻繁,急於求成和急功近利的做法,使科學研究者時時處於緊張和焦慮之中,不僅影響創新人才的正常成長,甚至影響到重大的科研突破。三是評價簡單化。對科研人員的評價不進行分類,評價標準簡單化、一刀切,忽視不同領域、學科、專業的要求和特點,忽視科技人才的成長和發展規律。
4.在管理上,科研單位管理行政化
科研單位管理行政化主要表現在二個方麵,一是管理的無限延伸,即將針對行政單位的政策措施無限延伸到科研事業單位,造成“水土不服”或“應付了事”。二是角色錯位,即應行政部門人員做的事情“拉郎配”、命令式地讓科學家參與;本應科學家唱主角的業務活動,行政管理人員卻不甘寂寞當配角,有搶角色、錯位之嫌。
二、創造有利於人才成長製度環境的思路和對策
1.重建人才標準,變“學曆本位”為“能力本位”
《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指出:“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專業知識或專門技能,進行創造性勞動並對社會作出貢獻的人,是人力資源中能力和素質較高的勞動者。” 按照這一觀點概括,我們的人才新標準,不僅應當具有一定的知識或技能,更重要地是能夠進行創造性勞動,為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設做出積極貢獻的人。新標準可以有學曆和職稱的概念,也可以沒有這些概念,但必須從以學曆為本位變為以能力為本位,把人才置於經濟社會發展進程中去考察,以為社會所創造的價值大小去衡量,從而形成人人講創造、人人做貢獻的的社會氛圍,推動社會不斷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