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內蒙古稀土產業高端科技人才的培養措施(2 / 3)

2.高端科技人才質量有待提高。我國缺乏世界級的科學家,我國的科學家在國際性權威科學獎中一直沒有實現零的突破。根據國際科學論文檢索,在各學科世界前20篇最重要論文中沒有中國科學家的論文,前100篇中僅有2篇,前1000篇中僅有14篇,與我國應占有的地位極不相稱。內蒙古稀土產業、包括我國稀土產業也是如此:“稀土大國、科研弱國、技術受製”。雖然內蒙古稀土產業擁有國內稀土行業最大的科研力量,包括大量稀土科研機構和科技人員,有較強的技術創新能力,有高素質的產業隊伍,在某些方麵,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但總體水平不高,照比美國、日本等世界先進技術仍有很大的差距。且專利的授予量也很少、水平較低,技術受製於人。

3.高端科技人才短缺與普通人才浪費並存。一方麵, 內蒙古稀土產業吸納人才的能力比較弱,高層次人才、複合型人才、高技術人才等高素質人才奇缺;而另一方麵,由於工業化程度和社會發育程度較低,普通專業和學曆較低的人員卻相對富餘,且大學畢業生非專業內就業的情況比較突出;此外,現有專業技術人員任務不足,人才閑置浪費情況嚴重。

4.高端科技人才分布不夠合理。據調查,我國科技人才有67%集中在事業單位,17. 3%在國有企業和集體所有製企業,還有將近16%在“三資”企業和民辦非企業單位工作。這樣一種結構性缺陷,直接影響到高端科技人才的成長和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提高。從科技人才分布看,內蒙古稀土產業也存在此類現象,大量人才聚集在科研院所和事業單位,他們遠離市場,做不出有效的技術創新成果,科研脫離實際的問題沒有得到根本解決,許多學術研究依然是為了某種資格、榮譽及待遇。

5.人才流失嚴重。支撐內蒙古稀土產業發展的人才資源流失嚴重,上世紀80年代以來, 內蒙古稀土產業人才外流,特別是中青年骨幹人才外流問題一直十分突出。內蒙古稀土產業人才流失有兩個主要特點,一是現有高層次科技人才流失,二是內蒙古考取外地的大學生、研究生不回內蒙古工作, 人才呈遞減趨勢。

五、內蒙古稀土產業高端科技人才的培養措施

1.實施“高端科技人才戰略”,提高內蒙古稀土產業高端科技人才培養的戰略地位。內蒙古稀土產業急需多層次、多類型高端科技人才。鑒於內蒙古稀土產業發展階段以及產業升級、提高國際競爭力的內在需求,政府應實施“高端科技人才戰略”,把高端科技人才培養作為內蒙古稀土產業建設的核心戰略,啟動內蒙稀土產業高端科技人才的培養計劃,打造內蒙稀土產業科技領軍人才及創新團隊。科技領軍人才是指能夠引領和帶動稀土領域的科技發展並處於領先地位的科技團隊帶頭人。科技創新團隊是指在我區稀土產業中以科技項目為紐帶,以科技領軍人才為核心的科技人才團隊。

2.大學應成為培養高端人才的主體。人才培養是大學的主體功能。內蒙古區內各高校應成為為本地區服務、培養地區緊缺人才的重要機構,因此要加快稀土科學人才的培養。將稀土科學作為重點學科和特色學科建設、建設高質量的師資隊伍、開展高水平的科學研究等。如內蒙古科技大學稀土學院,由內蒙古科技大學和包頭稀土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聯合辦學、共同建設,稀土學院將成為內蒙古乃至全國的稀土人才培養、培訓和研究開發基地。大學還應注重與國內外先進的大學及歐美等發達國家的大學與科研機構建立穩固的夥伴關係,聘請國內及外國教授來大學任教;選派最優秀的大學生到世界最有聲望的大學攻讀深造,學成回國後,這些人才都應受到政府的重用,提供很好的待遇及前途;也可以借鑒德國職業教育的“雙元製”模式,將研究生的整個培養過程放在學校和工廠企業,使科技人才的培養學習與解決企業實際的科研問題相結合;政府也應給予專項支持,每年要撥出專款用於稀土學科和實驗室的建設。

3.充分發揮稀土研究院所在研究生教育方麵的作用。稀土研究院所如包頭稀土研究院等,應利用師資雄厚、實踐條件優良,並承擔了大量科研項目等得天獨厚的優勢,發揮其在碩士、博士研究生及高端科技人才培養方麵的獨特作用,對相應的管理體製、投入體製、辦學模式等進行必要的改革與調整,促進高端科技人才培養的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