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專業設置有失規範。專業方向過於分散化,未形成學科合力氛圍,社會認知度低。雖然我國已初步建立起社會保障專業的學科格局,形成有一定規模的研究隊伍,推出一批有重要價值的研究成果,但如果把目光投向專業體係內部,並橫向比較不同高校的專業結構,我們就會發現社會保障專業的非統一性並不符合現代學科設置的原則。例如各高校為追求自己的專業特色(當然這更多是為了輕易獲得上級的撥款與支持),隨意設立社會保障專業下屬方向,例如公共經濟學、勞動經濟學、人力資源管理、薪酬管理、企業年金、保險精算、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土地資源管理等等。有的院校未設社會保障專業,就把社會保障作為一個方向掛靠到社會學、保險學、經濟學、人類學或公共衛生學等學科下麵。各高校社會保障專業方向各有側重;有些高校甚至沒有社會保障專業學位的教師,就臨時聘請哲學、社會學等專業的教師講課。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受到眾多學科的關注和重視說明社會保障學科本身具有其他學科不可替代的“稀缺性”,但專業方向設置如此分散化碎片化也說明我國社會保障專業目前還不是嚴格意義上規範和成熟的學科。分散化盡管能彰顯各自的研究優勢,但是難以形成社會保障學科整體上的合力,不同院校的社會保障專業單兵作戰,又很難進行有效溝通和知識經驗的共享,不利於專業協同效應的發揮和學科影響力的建立,最終導致社會認知度低。這也是很多企事業單位招聘人員對社會保障專業存在陌生感的重要原因。
二、社會保障專業人才培養模式轉變
1.從數量型到質量型的轉變。由於最初人們對市場人才的概念比較模糊,加上正值國家經濟體製改革,城市出現新貧困階層,人們對收入分配正義的呼聲很高,所以當時設置社會保障學科的主要目的就是為政府解決當務之急提供政策性智力支持,沒有審慎考慮市場對該專業的需求。招生源頭沒有抓好質量關,隻要分數夠就可以入讀,甚至有些學生是因為分數過低從其他專業調劑過來的。有些院校,比如民族類院校,進校學生基礎本來就很薄弱,而社會保障專業某些課程對他們來說很有難度的,例如數學,有不少學生因數學不及格拿不到學位證。受經濟利益驅動,不少高校盲目擴大專業招生規模,對不同時期不同市場的人才需求的數量、質量、類別未能科學評估,導致以能力發展為核心,適應市場需求的培養目標落空。盡管我國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需要大批的社會保障專業人才的參與,但更需要高質量社會保障專業人才的參與。對高校來說,培養出一個高質量人才,既彰顯學校的社會擔當,又實現學生的自我價值。對企業來說,引進一個高質量人才,意味著成本效益更為顯著,能夠以一當十,節約企業的用工成本。要推動社會保障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從數量到質量的轉變,就必須首先保持適度專業規模,規範專業設置方向,實施小班上課,教師可以更加有針對性地傳道授業解惑。其次要建立校企合作機製。通過與企業建立合作,把學生送出去,把企業人員請進來,以此了解企業的人才需求動態。通過這種真實的校企互動,真正回歸到“客戶決定質量,市場決定需求”的人才培養質量觀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