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照盛清了清喉嚨說:“至於梁健的工作能力,應該是沒什麼問題的,特別是對於幹部工作,不僅了解,還很有些想法,他新寫的一篇文章,省委副書記馬超群同誌都給了批示。不知委辦有沒收到這則批示啊?”
在座的常委,都難以相信,這是連他們都夢寐以求的事情,怎麼可能落到一個正坐“冷板凳”的副部長身上?區長周其同第一個表示懷疑:“溫書記,你這話從何說起,該不會是搞錯了吧?”
胡小英也裝作一臉驚訝地問:“有這回事?我們怎麼不知道啊?”她轉向正在一邊做記錄的辦公室主任陳政,問道:“陳主任,委辦有沒收到省委馬書記的批示單?”
馬書記的批示非同小可,陳政卻毫無印象。這會既然溫書記提了出來,自己卻還不知道這回事,這就顯得自己信息閉塞,且沒有盡到一個委辦主任應盡的職責。他立馬說:“我馬上去查一下。”
委辦收發上的確沒有相關文件,陳政動用自己在省委辦公廳的關係,獲知真有這麼一回事,趕緊回到了常委會議室說:“各位領導,我已經問過省委辦公廳,真有這麼一回事,隻是批示今天才剛剛下來,省委辦公廳尚未辦文下發。”
周其同、朱庸良和田坎等人,聽說這是真的,有些無語,這個梁健運氣也太好了點吧。周其同不甘心地道:“批示有很多種,還得看到底是什麼批示!”
溫照盛笑容親和地說:“批示的內容我這裏倒是有一張照片,我可以讀給大家聽聽!”
聽完了省委副書記馬超然的批示,大家心裏基本有數了,梁健重新分管幹部工作,基本上是鐵板釘釘改不了的事情了。
梁健重新分管幹部工作的事終於塵埃落定。
最緊要的關頭,兩件至關重要的證據從天而降,一下子封住了那些處心積慮的人的嘴。這一仗贏的如此漂亮,險中求勝,的確值得慶祝。
第一時間告訴梁健這個好消息的,不是朱庸良而是區委常委宣傳部長諸茂。當然,朱庸良也許希望梁健永遠都不知道這個消息。
得到這個消息後,梁健開心地說要請諸茂和溫照盛吃飯,並把省委研究室有一個朋友晚上也來鏡州的事跟諸茂說了。
諸茂雖然平素看起來穩重嚴肅,卻並不是一個呆板的人,耐得住寂寞,卻也喜歡熱鬧。他喜好結交形形色色的朋友,不僅僅為了熱鬧,更為了那一句“朋友多了路好走”。在官場,朋友永遠不嫌多,但敵人卻多一個也不行。諸茂深諳此道。
中國人交朋友講究一個禮字。這個禮,不僅僅體現在見麵時的一些虛禮,更需要一些實實在在、具具體體的事物來表現,重點表現為送禮和宴請。送禮,禮不在輕重,投其所好才是真諦。送錢是最簡單的,但送錢有風險,且不易被接受。也許沒有人不愛錢,但卻很少有官員會明目張膽地收錢。送一些和當事人的興趣愛好相關的小禮物,禮雖輕,但重在心思,被送禮的人既沒有收禮的壓力,且會對送禮人的心思留下深刻印象。至於宴請,那是一種更親密的方式。常在一起吃飯、喝酒的人,就是所謂的圈子。俗話說:肥水不流外人田,同一個圈子裏的人,有什麼好處自然想先到圈子內部的人。
隻不過,這些禮,說穿了是需要成本的,還好,有級別的領導一般不需要自掏腰包為這些東西買單(當然那是在八項規定之前)。
諸茂不是官場中第一喜交朋友的人,也不是最後一個。他非常高興去赴梁健的宴會,一個原因是梁健的事情終於辦成了,胡小英肯定開心。胡小英開心,對他本人肯定有好處,畢竟在常委會上他很明顯地在為胡小英挑擔子。另一個原因是省裏麵有人來,既能吃飯,又能新交到一個朋友,何樂而不為!他當然也會叫上溫照盛,隻是溫照盛老婆正好生日,無法出來赴宴了。有句話說,攘外必先安內。諸茂認為溫照盛老婆生日不出來赴宴,是情有可原的,犧牲這一天,可以換來一年的瀟灑自如,何樂而不為。就勸溫照盛說:溫書記,你可一定要把家裏那位哄開心了,隻有你家裏那位開心了,我們以後在一起喝酒吃飯才能開心。溫照盛笑著說:諸部長的吩咐,我一定辦到。
到了副處級以上職位的領導幹部,在人前都喜歡擺出一副不苟言笑的模樣,這隻是樹立威信的需要,是必須的。也許正因為如此,私底下,就更喜歡開些無傷大雅的玩笑。這也算得上是一種解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