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張家界土家族陽戲的傳承與保護
文化心旅
作者:王治國
張家界土家族陽戲,又稱大庸陽戲、北河陽戲或北路陽戲。它發祥於湖南張家界市永定區教子埡、官坪、茅崗一帶土家族聚居地,迄今近已有三百年曆史。作為張家界土生土長的民族民間戲曲的陽戲,以它悠久的曆史和獨特的民族文化,使它成為湘西北澧水流域流傳最廣、最具特色的地方戲曲。
一、張家界土家族陽戲的基本特征
張家界土家族陽戲以其特殊的唱腔,鮮明的民族個性躋身於中華民族戲曲之林,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價值,也有著它獨特的特點:
1、獨特唱腔
在唱腔方麵張家界土家族陽戲有別於其它戲曲,首先它的唱腔由正調和小調兩部分組成。正調有[正宮調]、[悅調]、[小醜調]、[金錢調]、[蛤蟆趕釣]、[陰調]、[潼關調]、[七字調]、[慈悲調]、[北河調],其中以[正宮調]為主。小調常用男磨子歌、女磨子歌、香燈調、梁山調、佛句子、二十八宿等。正調作為張家界土家族陽戲中最具特色的唱腔,其真假嗓相結合的“金線吊葫蘆”唱法是張家界陽戲區別於其它任何地方陽戲的關鍵之所在。這種真假嗓的巧妙結合和運用,不僅把土家山歌很好的融進戲曲中體現土家人的粗獷豪放的性格,還展示了陽戲唱腔的獨特風格,在全國的各類劇種中是絕無僅有的。中國戲曲研究院副院長張庚看了陽戲後評論說:“陽戲唱腔很有特色,稍加整理可與黃梅戲媲美。”陽戲也一度被專家和學者譽為“三湘一絕”、“五溪奇葩”、“百花藝苑中的獨生子”。
2、戲曲語言
張家界土家族陽戲和其它地方戲曲一樣,使用當地的方言做為舞台語言,這便使其通俗易懂。它的特點是平仄音分明,兒化韻較多,陰、陽、上、去、入五聲具備。正因為這一語言特色,使張家界陽戲個性獨具,帶有獨特的韻味兒,才得以在土家族聚居地廣為流傳、喜聞樂見。
3、演出劇目
張家界土家族陽戲具有民眾性,更富有人情味。演悲劇劇目是張家界土家族陽戲所擅長和適應的,劇目內容多以反映家庭倫理道德觀念的“三小戲”(小生小旦小醜)為主。有完整的故事,有曲折的故事情節,有鮮明的人物角色;歌頌人間善良,鞭撻社會醜惡,有血有肉,有魂有魄,普通百姓人人愛看,個個喜歡。這也是張家界陽戲曆經數百年而賴以生存發展的重要因素。
4、濃鬱鄉土氣息
湘西北自古以來交通閉塞,其經濟、文化、風俗、語言與外界交往甚少,土家人為了自娛自樂創造了張家界陽戲這一民間戲曲,劇目題材大多都是反映當地生活的,帶有濃鬱的民族風情和鄉土氣息。表演技藝大多來自民間歌舞身段和詞彙以及花燈的手法、步法身段組合和場麵調度。也有一些來自生活、勞動動作的藝術提煉,如傳統戲中的搓彩線、打撚頭、挑花、刺繡、編織等女紅,打水、挑水、摘花、女人哭嫁、開荒、挖地、種包穀等,幾乎全部按照生活習慣來演,因此,這種山野味的鄉土氣息如山花爛漫、姹紫嫣紅、馥鬱芬芳,為這一戲曲增添了不少濃鬱的地方風俗和鄉土氣息,也為研究當地的民族生活習慣提供了不少的材料。
5、地域美
俗話說:一方水土一方人,一方水土一方吸。張家界的自然風光舉世罕見,異彩粉呈,美不勝收,張家界陽戲也以它獨樹一幟的唱腔風格和充滿鄉土氣息的表演吸引著國內外客人,它善於把劇中的人物形象地方化,把角色變成地方人,把戲的故事演變成地方故事,用土家人的民族服飾裝扮角色,使人物光彩照人,更把張家界的山山水水搬上舞台使舞美絢麗多彩,這充分的體現了張家界人的大棱大角,張家界事的大轉大折,張家界情的大喜大悲,張家界味的大土大俗。一脈脈鄉情,一曲曲鄉音,一幅幅人生如戲的舞台畫麵,構築了張家界土家族陽戲特殊的地方風情和地域之美。
二、張家界土家族陽戲的發展與現狀
張家界陽戲班俗稱“堂子”,陽戲藝人多為巫師和農民,其早期堂子堂主,均為儺壇掌壇師,多以掌壇師的姓氏或姓名為戲班的班名。早期的陽戲劇目,大多來自儺壇。如“三女戲”、《打求財》、《江邊洗裙》、《百萬送娘》等。至20世紀中後期,才有大量的新編大型劇目的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