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入宗(1 / 2)

天微亮,東川礦山上的工人們便早早忙碌起來,相對其他的礦工,聞笑就輕鬆了許多,他隻需看守礦堆即可。礦堆不大,平常都是他一人看守,每每看守之餘,聞笑便翻閱各種書籍來打發這無聊光陰。書籍不是借的,也不是買的,而是礦山腳下村落裏的老書生生前贈送給聞笑的。

聞笑還未出生時,東川礦山發生礦難,砸死了正在做工的父親。從此母親日日操勞,勞怨成積,聞笑五歲時,母親便撒手人寰,幸虧當時礦山腳下的東川村落有位老書生見聞笑天資聰慧,便收養了他。

聞笑七歲起,老書生便教他識文認字,在聞笑眼中,老書生博文多才,測陰陽,知天理,學富五車,通曉百家,因次,聞笑尊稱老書生為夫子。十六歲時,聞笑也繼承了他父親的前路,便在這東川礦山上做事,至今已有一年,半年前,夫子因病離世。聞笑便整日與夫子留下的兩箱先秦古籍作伴。

“這《歸藏》八篇文字真是晦澀難懂,哪比的上《流水賦》,《舒離傳》這些先秦詩歌讀起來朗朗上口,通篇明義”。聞笑自語道,“不過夫子臨終叮囑過我,叫我熟記這《歸藏》,將來說不定會有大用途”。說完,聞笑繼續研讀起來。

“聞笑,聞笑”,聞笑尋聲望去,來人約摸十四五歲,跟聞笑年紀相仿,但身形高大,孔武有力。“小寒,你怎麼來了”,聞笑問道。來人正是聞笑兒時的玩伴,葉小寒。十六歲和聞笑一起在這東川礦山上做事。

葉小寒拍打著聞笑的肩膀笑著說到:“看你有沒有偷懶”。

“小寒,我要是偷懶,你在這裏就找不到我,我早躲在不知名的角落裏睡上個大半天。”葉小寒聽完,哈哈大笑,說到:“就你小子鬼精。跟你說正事吧,有仙法宗門在青州魏王府發榜,青州地域內十八歲以下子弟皆可去魏王府前進行外試,參悟仙門法典,有參透者可入仙門,求大道,探長生。這十裏八鄉都傳遍了。我爹叫我也去試試,看看自己有沒有仙緣。”

聞笑聽完說到:“小寒,真的有長生嗎,夫子生前說過,萬物沒有永恒,哪裏有什麼長生,夫子還說過……”“聞笑,試試總比待在這裏強,”小寒不耐煩的打斷聞笑說到,“我爺爺,我爹都是這山裏的礦工,我不想走他們的路做一輩子的下人,去青州魏王府尋仙緣,要是悟出仙門法典,被仙門選上,就能出人頭地,再說仙門發榜數年才一次,錯過了這次,以後就沒機會了。

我就是來尋問你,願不願意和我一起去試試。那就這樣定了,三天後,我在村口等你一起出發”。聞笑還沒開口,小寒就都替他定下了。

夜晚,聞笑回到村落住所,洗涑過後,便坐在床上冥想白天所讀的《歸藏》。漸漸地,聞笑體內一股莫名真氣開始運轉,流入周身各處,持續了半個時辰。聞笑心裏念道,每次冥想這《歸藏》八篇文字,就感覺全身五行順絡,身心舒暢,有天地靈氣入體,通達全身。雖文字晦澀,不善研讀,但冥想文字,天地之氣竟能溶於自身,形成一股真氣自行運轉,舒筋活絡,這也不失為一種修身養性的法門。

難怪我研讀夫子這兩箱先秦古籍,夫子卻唯獨讓我把《歸藏》熟爛於心,看來真的有大用處。而後,聞笑細細想著白天葉小寒的話,覺得自己也可以去試試仙緣,他也不想一輩子待在這礦山上,索性跟小寒一起去碰碰運氣也好。

三日後,聞笑收拾好行裝,便和葉小寒一起前往青州魏王府。

自秦覆滅,初代楚帝建立大楚一千五百多年以來,魏王府就在青州屹立了一千五百多年,初代魏王跟隨楚帝,北上抗暴秦,南下抵禦異蠻,建立了不世之功。如今已是大楚最顯赫的世家門閥。魏王府在青州的地位。無人能比,仙家宗門自然都會在魏王府發榜,方顯得最為隆重。

東川村落距離魏王府不是很遠,聞笑和葉小寒走了一天的路程,第二日便到了魏王府前。

二人到來之日,正是仙家宗門應試當日。魏王府門前的廣場上已經駐足了許多少年少女。

正在此時,魏王府內一道莊嚴之音響起,“今日,無為道宗廣收青州子弟,凡十八歲以下,能夠在魏王府前參悟道典者,皆會被道典感應傳入府中進行內選。”緊接著,金色文字伴隨威儀之勢映照魏王府天際,尋仙緣的少年少女都仰視金燦燦的道典開始感悟。聞笑初識道典,仔細觀察片刻,心中默想道,這道典與《歸藏》八篇中的第三篇《陰陽篇》神似,皆是講述陰陽雙氣相融,互煉以道行萬物之妙,實則虛之,虛則實之的道理。聞笑準備以此感悟來激起道典感應。但轉念又想到,道典剛出片刻,我若是現在對著道典就感悟出陰陽虛實之道,難免會引起別人注意。夫子教誨過,木秀於林,風必催之,並且自己沒有依靠的世家門閥,還是要小心謹慎為好。於是聞笑便專心默記道典文字,對其感悟卻沒有放在心上。

半個時辰之後,圍觀的人群中突然有人說到,“有少年悟出道典了,看,被傳入內府了”,“哪家的少年啊”,“是青州魏王府的世子方雲輝”,圍觀的人群你一句我一言的說到。“快看,雲家的長女雲落雨也參悟出道典被傳入魏王府了”,陸陸續續又有人被傳入府中。隨著時間流逝,金色文字逐漸暗淡,聞笑望著道典,說到:“看來道典即將消失,外試也將結束。”聞笑看著身邊的葉小寒,搖了搖頭,心裏默想到,小寒還是沒有悟出道典,注定沒有仙緣。就在金色文字消失的一刻,聞笑對著道典感悟出剛才所悟的陰陽之道,毫不意外的隨同道典一起消失在魏王府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