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5章心生感慨(1 / 2)

陳一凡是拖著疲憊的身軀和近乎絕望的心情下線的;從這一刻起,他對於明日的陛見不再懷有什麼激動的心情!

雖說他碰到的貪腐都是下麵的官員所為,並非崇禎的本意,可是手下有這麼多禍國殃民的臣子執掌大權,這就是崇禎的原因了。

很多的曆史學家都提出論點說:事實上崇禎不該是一個亡國的皇帝,他比他的父親和爺爺要勤勉的多,作為皇帝他一直也在挽救這個將傾的帝國大廈;

但陳一凡並不這樣認為,事實上在崇禎執掌的十幾年裏,同樣有很多次可以力挽狂瀾,至少也可以苟延殘喘的時間更長一些;但崇禎巨大到不可饒恕的缺點卻致使大明早早的覆滅。

最重要的是在用人上,太多像孫傳庭之類的治國能臣被他束之高閣,反而偏信那些如高起潛之類的小人;致使內不能安外不能攘。

作為最高的掌權者,不能明辨和任用人才,那麼他在其他的方麵就不需要再提了;皇帝做不到這點就完全是一個非常失敗的皇帝。更不必說他個人人性格上剛愎自用、任意揣度臣下的缺陷了!

許多人都曾經歎息大明在崇禎治國期間有過幾次振興的機遇卻沒有抓住!更多的人將大明亡國的原因歸到起義軍四起和大清崛起這兩件事情上來;

中國曆史上事實上隻有一次農民起義成功的例子就是崇禎的祖宗朱洪武。除此之外沒有一次農民起義能夠奪得政權的先例,就算明末勢力最大影響最遠的李自成也同樣不具備當皇帝的特質,這和他們的出身和眼光有必然的關係。

而朱洪武之所以能夠成為唯一一個中國曆史上以農民的身份最終建立強大政權的人,也和當初漢人和蒙人之間尖銳的民族矛盾有直接的聯係;若是換做其他的朝代成功的可能性都很小。

如今所有的學者都沒有從明末的起義軍首領之中找出能擁有皇帝特質的人!

事實上李自成當了十幾天的皇帝,但這個時間正好檢驗了一下他是否可以當皇帝,結果證明他不行,不是那塊材料;別的起義軍還不如他。

十三路起義軍開始反朝廷以來,朝廷的有至少四次的機會可以將他們徹底覆沒,但他們沒有做到;若是再堅定一點或者不要接受起義軍的賄賂,大明不至於毀在起義軍的手裏。

而大清雖然時時覬覦中原,但入關之前卻也從來沒有膽量想過可以奴役如此龐大的一個漢人的世界;不過隻是想要搶些拿些,再多占兩塊並不肥沃的土地罷了!

為何後來起義軍和清兵的胃口逐漸大了,逐漸由解決吃飯問題,發展成為不但要大明的錢糧還要要大明的命和土地人們;這和大明皇帝用人不當有最直接的關係。

後來我們知道了,大明朝末期同樣也是個英雄輩出的年代,各類將帥之才並不輸於任何一個朝代,隻是可恨崇禎不會用!

我們都在痛恨,大清入關之後的閉關鎖國造成我們停滯了幾百年,若是曆史可以走上另一條路,也許在那個時候中國有可能和世界上其他同期的資本主義國家一樣,早早的開始結束封建帝製,而不是提早就將剛剛開始的資本主義萌芽扼殺掉了。

......

吃過飯,和大家坐在客廳中說了會話,陳一凡便在秦曉婉的陪同下回房休息;

有秦曉婉在身邊,陳一凡原本被怨氣籠罩的心很快便雲開霧散;

他很珍惜這次能和秦曉婉和好,甚至對在倭國造成的心理障礙都感到慶幸;

手已經不抖了,秦曉婉卻仍舊不太放心,今天拿來一個筆記本,上麵摘錄著幾個她特意尋找的養心小故事;一條條的念給半躺在床上的陳一凡聽。

看著她那認真的樣子,陳一凡伸出手去為她將一縷不聽話的秀發攏到耳後;

陳一凡知道秦曉婉從小就是被眾多的人侍候著長大的,這樣的女孩應該驕橫居多,但秦曉婉卻在很多地方都表現的不同,她更知道關心別人;這樣的特質對於這樣出身的女孩尤其珍貴。

第二日淩晨上線,陳一凡出了驛館,整個京城還籠罩在一片黑暗之中。

他沿著驛館前的大街向前走去,走不太遠就看到左側的一座不小的庭院。

大門左側的牆上鑲嵌著一塊青石,上麵飛舞著兩個大字‘鐵血’!

就是這兒了!陳一凡抬腳走上台階,剛跨進門就見到門房的兩側站立著五六名威武的士卒和一名陳一凡看著有些眼熟的玩家。

“呦!大城主來了?我們將軍昨天就曾說過您會前來,今天可夠早的!快請。”那名玩家矯健的身影讓陳一凡突然想起,他和這名叫做華生的玩家一起在倭國戰鬥過。

陳一凡微笑著隨他前行,心中卻想著——京城之中果然與下麵不同;這裏雖然也安放著護衛,卻不敢明目張膽的站在門外,而隻能是在院門之內。

他這兩天見過不少官員的府邸卻都有一些府兵站在門外把守,兩相比較玩家在京城之中的地位可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