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的戰略地位中日雙方都是明白的。
第一,它是工業重鎮,同時也是中國最大的工業城市。不但如此,沿海地區淪陷之後,搶運出來的很多物資都要經過武漢周轉,不過因為運輸能力有限,大部分的物資都滯留在了武漢。
日本內閣,以及大本營都認為,一旦搶占了武漢,就等於截斷了中國工業命脈,由此就能大大的削弱中國軍隊戰爭物質的補充能力,更加削弱他們的戰鬥力。
第二,武漢地處中國腹地,更是中國的交通樞紐,隻要占據了這裏,日本軍隊就算是占據了進攻之利,兵出四方,橫掃中國!
當然,這也僅僅隻是高層對普通士兵和民眾說法,真實的苦衷隻有他們自己知道。
全麵戰爭開展了近一年,短期內結束對華戰爭的設想早就破滅了,戰爭帶來的資源嚴重消耗同樣大大的出乎了內閣的預料。國內經濟緊張,戰備資源消耗嚴重,一件件的事情就向一張張催命符一般挑動著高層的神經。
大臣們心裏都明白,如果不能早日結束對華戰爭而是陷入了戰爭沼澤,遲早有一天國內的經濟會被這場戰爭徹底拖垮的。
不計代價拿下武漢,是他們在徐州會戰結束之後就定下的戰略。隻有拿下了武漢地區,才能迫使中國政府屈服投降,盡快的結束這場超乎了預料的戰爭。
所以這次對武漢的進攻,日軍可以說是傾盡了全力,從北向南,從東向西,以華中派遣軍為主力,華北派遣軍的幾個師團為策應,對武漢地區實施重兵作戰。
而中國政府方麵也從各地抽調兵力奔赴武漢,對他們來說,武漢的重要性同樣不言而喻。
華北派遣軍早在徐州會戰結束不久之後就已經著手執行這一次的作戰任務,直撲河南以圖由南向北之下武漢,以此吸引中國軍隊的注意力,為正在休整穩固占領區的華中派遣軍創造機會。但是因為黃河決堤,南下的進攻路線被切斷,他們的作戰目的就算是徹底的落空了。唯一能做的就是繞道南下,繼續向武漢逼近。
可是這時間一拖,便到了這時候。吸引中國軍隊的目的肯定是達不到,能做的就是盡全力直逼武漢了,和話中派遣軍聯手進攻武漢。兩路大軍齊頭並進,沉寂了幾個月的中國大地,槍炮聲再次猛烈起來。
外圍戰鬥不斷,雖然距離武漢還很遠,但是所有人都知道日軍的目標就是武漢。因此,前方的戰況隨著日軍的進攻雪花一般飛到了武漢,新近成立的第五戰區設在武漢的司令部,幾百名參謀日以繼夜的分析著戰況,以供剛剛擔任了第五戰區司令長官的陳司令長官以及軍委會做出正確的應對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