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鐵對廣西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分析及對策研究
決策谘詢研究
作者:韋春梅
摘 要:高速鐵路是一種新型的運輸方式。“高鐵時代”的到來,使廣西的區位優勢、地緣優勢進一步凸顯,對於承接產業轉移、加快構建現代產業體係、促進北部灣經濟區加快發展和廣西城鄉一體化以及欠發達地區的脫貧致富等方麵都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同時也給廣西帶來了許多嚴峻挑戰,如區域經濟競爭將更加激烈、生產要素存在流出風險等。通過深入分析“高鐵時代”廣西麵臨的機遇與挑戰,提出了應增強機遇意識、完善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係、加強產業平台構建、繁榮商貿業、發展特色旅遊業、構築人才小高地等措施,以充分發揮“高鐵”對推動廣西經濟社會發展的積極效應。
關鍵詞:高速鐵路;廣西經濟社會發展;影響分析;應對策略
中圖分類號:F06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1494(2014)03-0129-04
收稿日期:2014-01-20
作者簡介:韋春梅,女,中共廣西南寧鐵路局黨校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區域經濟。
2013年12月28日,廣西實現高鐵“零突破”,同時開通了高鐵線路1081公裏,成為全國首個開通高鐵列車的自治區,這標誌著廣西正式進入了“高鐵時代”。高鐵以其巨大優勢,必將對廣西經濟社會發展產生重大作用和深遠影響。把握好這一契機,放大高鐵效應、發展高鐵經濟,對於進一步加快廣西經濟社會發展,把廣西建成西南中南開放發展的新戰略支點具有現實而深遠的意義。
一、高鐵開通運營給廣西帶來的機遇
高速鐵路是一種新型的運輸方式,是指列車運行時速在200千米以上的鐵路。與普鐵、公路、水運、航空等交通運輸方式相比,高鐵填補了既有運輸方式的不足,有巨大的優勢,體現在:速度快、發車密度大、公交化運營、安全舒適、運力大、運距長、全天候、輻射廣、節能環保、占地少、噪音小等。隨著高鐵網絡的不斷完善,高鐵對廣西經濟社會發展的疊加效應將會更加明顯,其積極影響主要在以下方麵:
一是使廣西的區位優勢、地緣優勢進一步凸現。廣西東連珠三角,背靠大西南,麵向東南亞,沿邊、沿海、沿江,擁有1020公裏的陸地疆界和1595公裏的海岸線,是整個西部唯一擁有出海口的省區,是我國華南經濟圈、西南經濟圈和東盟經濟圈結合部,是連接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橋頭堡,居於泛珠三角區域合作、泛北部灣經濟合作和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疊加位置,區位優勢、地緣優勢十分突出。高速鐵路的開通運營,廣西潛在的區位優勢將轉變為現實的競爭優勢,將有助於打造中國—東盟開放合作的“升級版”。
2013年,中央提出“廣西要成為我國西南中南地區開放發展新的戰略支點”,廣西新的發展目標和戰略定位由此確立,廣西向東開放,與西南、中南的合作,與粵港澳的經濟聯係由此更加緊密。中國—東盟合作進入新的“鑽石十年”,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發展需要一根杠杆、一個支點來撬動,廣西就是這個支點,貫穿整個中南半島經濟走廊的高速鐵路和高速公路就是這根杠杆。廣西不但是泛珠三角的“頸”,北部灣經濟區的“頭”,更是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軸心。南北欽防、南廣、南昆、貴廣等高鐵的開通,國家“八縱八橫”鐵路網在廣西的布局將得到進一步完善,廣西鐵路年運輸能力也將從2500多萬噸提升到2億噸以上,從而為西南中南地區提供了更加便捷的出海大通道。高鐵將放大廣西的戰略支點輻射作用,使廣西特有的區位優勢、地緣優勢得到全麵盤活,有力促進北部灣經濟圈、珠三角經濟圈、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深化合作發展,實現泛亞經濟圈資源共享,廣西經濟有望進入提質增效的發展時代。
二是促進城鄉一體化和廣西欠發達地區的脫貧致富。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進一步強調了“城鄉一體化發展”,並指出:“城鄉二元結構是製約城鄉發展一體化的主要障礙,必須健全體製機製,形成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工農互惠,城鄉一體的新型工農城鄉關係,讓廣大農民平等參與現代化進程,共同分享現代化成果”[1]。高速鐵路對於破除城鄉二元結構,加快推進城鎮化進程優勢明顯。高鐵開通後,廣西高速鐵路通道變寬變快,廣西將形成“12310”高鐵經濟圈:即以南寧為中心,1小時到達南寧周邊城市,2小時通達廣西全區各區市,3小時通達周邊省會城市,10小時左右通達國內主要中心城市[2],時空距離大大縮短,同城效應顯現,將極大帶動城鄉一體化發展。2012年相關數據顯示,廣西有國家級貧困縣28個,自治區級貧困縣21個,大部分在桂西、桂北集中連片分布,貧困人口總數達1012萬人。“八縱八橫”高鐵網的形成,將完全覆蓋集中連片分布的貧困地區。貧困落後地區一旦被鐵路網絡覆蓋,其與外部的經濟聯係將會更加緊密,從而加速其融入國民經濟整體發展的步伐,對於吸引外來投資,拉動當地產業發展,促進鐵路沿線經濟發展水平的提升,助推農民增加收入等都具有顯著的效應。如德(保)—靖(西)鐵路建設期間常年保持2000人以上施工隊伍,吸納當地大量農村剩餘勞動就業,不僅增加了居民收入,還拉動了當地的消費需求。近年來,在南昆鐵路的帶動下,百色市的經濟得到快速發展,2012年貧困人口最多的百色市農民人均增收1774元,增長17.8%,增速排全區第二位。可以預計,高速鐵路的建成運營,將極大促進欠發達地區脫貧致富。
三是推動廣西工業產業升級跨越,優化廣西產業結構,促進以現代工業為主導的廣西現代產業體係的構建。高鐵一個長編組列車可以運送1000多人,運輸牽引貨物列車的重量動輒以千噸計,運送的貨物幾乎不受任何性能限製,不受氣候、季節的製約和影響,不分白天黑夜都能有效運行。從整個廣西來看,高鐵的運量優勢,所產生的巨大“人氣”和“彙聚效應”,將促進高鐵沿線新城區、新工業區不斷湧現,改變著廣西的“經濟版圖”。高鐵所創造的同城效應,將使沿線城市功能進一步完善,使人員、物資、資金、信息等生產要素快速流動,從而催生城市發展新增長點的形成,帶動鐵路沿線城市商貿、金融、房地產、傳媒、酒店、餐飲等行業發展;進而促進廣西產業布局調整,推動廣西石化、機械、建材、有色金屬、建築等10多個千億元產業發展,加快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區域性物流基地、商貿基地、加工製造基地和信息中心建設步伐。
四是進一步促進物流業發展。廣西現有鐵路是兩頭細中間粗的“棗核”,通往外省區的都是單線,形成“瓶頸”,現有5條出省鐵路通道中有3條(南昆、黔桂、湘桂)仍存在路網性限製口,麻尾分界口則一直是全路最主要的限製口。廣西鐵路運輸常年處於超負荷運行,2012年,南寧鐵路局的日均請求車達6650輛,最高達7000多輛,可滿足率隻為45%左右;南昆線、南防線、黔桂線全部區段能力利用率均達到100%,都超過初期的設計通過能力,為此,鐵路不得不采取非常措施,實施迂回運輸。目前,廣西沿海港口群已建成萬噸級以上泊位61個,總吞吐能力1.2億噸,而廣西沿海鐵路的集疏運條件卻十分滯後,由於受鐵路運力限製,物流主要以公路運輸為主。貨運基礎設施麵臨的“瓶頸”一直影響著這些地區的運輸成本,製約了企業將業務轉往具備土地及勞工成本優勢的地區。高鐵的通車運營,可以使現有運輸能力提高200%以上,徹底改變目前“一票難求”和“貨物滯留”的局麵,極大地緩解公路運輸壓力;同時低廉的鐵路運輸價格將大幅降低企業經營成本,使物流產業得以依托鐵路與公路及港口相連接的交通網絡,構建銜接順暢的綜合物流體係,開展“鐵水公”多式聯運,從而得以快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