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解放思想與全麵深化改革(1 / 3)

解放思想與全麵深化改革

全麵深化改革專題研究

作者:江暢

摘 要:當代世界各國都麵臨著社會改革發展的問題,改革是時代的主題和難題。與西方發達國家不同,我國的改革麵臨著如何建立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現代市場體係問題,以及如何建立克服以市場經濟為基礎的現代化弊端的體製機製問題這兩大難題。正是為了破解這兩大難題,我國需要全麵深化改革,需要進一步解放思想。這次思想解放需要破除三種舊觀念,樹立三種新觀念,即:破除國家社會一體的觀念,確立政治社會與人民社會相區別的觀念;破除“家長製”觀念,確立政治民主觀念;破除物質利益至上觀念,確立自由而全麵發展觀念。實現了這三方麵觀念的新舊更替,我國當前改革和發展麵臨的兩大難題的解決就具備了基本的觀念前提。

關鍵詞:解放思想;全麵深化改革;舊觀念;新觀念

中圖分類號:D6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1494(2014)03-0004-06

收稿日期:2013-03-17

基金項目:2011年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構建我國主流價值文化研究》(11&ZD021)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江 暢,男,哲學博士,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湖北大學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長、

哲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倫理學、價值哲學、西方哲學及主流文化問題研究。

為了全麵深化改革,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麵深化改革若幹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明確提出了“進一步解放思想”的要求,並將解放思想看作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整個《決定》體現了解放思想的精神,而且從中不難看出,對《決定》中所有全麵深化改革的指導思想、目標任務、基本原則、各項舉措的認識、理解、貫徹、實施都必須以解放思想為前提。因此,加深對解放思想的進一步認識是非常必要、非常重要的。

一、改革:時代的主題和難題

在人類曆史上,不同民族、不同國度都發生過社會改革,但是像當代人類、當代中國這樣麵臨著全麵深化改革的艱難任務是人類曆史上前所未有的。我們的時代,特別是冷戰結束後(即蘇東劇變後)的時代是一個改革的時代。除極少數國家之外,當代世界各國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麵臨著社會改革的問題。

當代西方發達國家也麵臨著艱難的改革問題,必須對已經實現的現代化本身進行改革。西方市場經濟的興起是與大約於公元1300年發生的商業革命直接關聯的,在一定意義上說是商業革命的產物。商業革命開始後大約200年,西歐海外探險擴張十分有力地刺激了商業革命和市場經濟的興起。商業革命的最重要的後果是自由市場經濟的興起。在18-19世紀工業(產業)革命強力推動下,自由市場經濟進入了全盛的時期。在這個時期,西方國家普遍信奉經濟自由主義,它主張政府應盡可能少地幹預經濟活動,而讓市場去做決策。這種自由放任的市場經濟一直到20世紀初美國羅斯福總統實行“新政”才開始改變。國家幹預主義主張削弱私人經濟活動範圍,由國家幹預和參與社會經濟活動,國家在一定程度上承擔多種生產、交換和分配職能。市場經濟從最初興起到今天達到完善形態,經曆了700多年的曆史。盡管其形態不斷改變,其內容不斷豐富化、複雜化,所產生的後果也各不相同,但它具有如謀利性、市場性、競爭性、資本性、公平性、平等性、自由性等共同性質,並且要求與之相適應的社會條件。這些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四個方麵:第一,要求社會以個體利益最大化為終極追求。第二,要求經濟市場化、資本化、科技化。第三,要求社會生活自由化、平等化、享樂化。第四,要求政治生活民主化、法治化。正是適應市場經濟的這些要求,西方建立了以個人自由與法律統治為核心內容的資本主義政治製度和以自由、平等、民主、法治、市場、科技為核心理念的社會文化。這可以說是我們今天所說的西方的現代化,實際上也可以說是一般意義的現代化。

應該說,除了國家幹預這一政策之外,西方的政治製度和社會文化基本上是啟蒙思想家理想的實現。按啟蒙思想家設想,如果他們的理想得以實現,人類就會進入天堂。然而,實際的情形遠非如此,相反西方發達國家麵臨著許多現代化帶來的嚴重問題。其中最突出的問題有:兩極分化,經濟危機,環境汙染,恐怖主義。發達國家麵臨的現代化問題的深刻根源在於以市場經濟為基礎的現代化。這種現代化有三個最為突出且難以克服的固有問題:一是“原子化”問題。所謂“原子化”問題,就是近代以來自西方擴散至全球的現代化以孤立的個體為社會的實體,一切以個人的權利、個人的利益為軸心,不考慮共同體或社群,更不考慮全人類。這就是所謂的“人人為自己,上帝為大家”的問題。二是資本化問題。市場經濟原本是一種經濟形態,其機製和原則隻適用於經濟領域。然而,在現代化的過程中,經濟領域的市場化逐漸滲透到了整個社會生活。不僅滲透到一個國家,而且通過經濟實力滲透了世界大多數國家。三是極權化問題。近代以來與市場經濟相應的民主政治在實踐中暴露出了諸多問題,其中最突出的問題是所謂多數人“暴政”問題、金融或財團“寡頭統治”問題,以及資本化導致的對人們心靈的普遍“奴化”問題。這三個問題並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纏繞、相互支撐的。

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以來,世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相繼遭遇寒冬,資本主義現代化的結構性矛盾與製度缺陷隨之暴露出來。美國這一西方現代化的典範,也難逃嚴重社會危機的厄運。2011年9月17日爆發的“占領華爾街”運動,蔓延到全美近千個城市,並一度發展成“占領華盛頓”、“占領美國”等社會運動,幾乎發展成為美國版的“阿拉伯之春”。這重創了人們對西方現代化的“信仰”,致使世界反資本主義情緒不斷高漲,尤其是在資本主義國家內部,民眾對資本主義經濟製度、發展模式以及民主政治製度的批評與日俱增。加拿大民調機構“全球掃描”和美國馬裏蘭大學對27個國家共2.9萬多人所做的一項調查顯示,51%的受訪者認為資本主義製度需要規範和改革[1]。實際上,自20世紀30年代開始,西方社會就在不斷進行著改革,最重要的是自羅斯福新政肇始的西方國家幹預主義政策的實施。進入20世紀70年代,資本主義國家結束了戰後發展的“黃金時期”,陷入了“滯脹”的泥潭,新經濟自由主義卷土重來。聯邦德國采用弗萊堡學派的主張,實行屬於新型自由經營思潮的社會市場經濟政策;英國撒切爾政府推行現代貨幣主義政策;美國裏根政府采納供給學派和貨幣學派的主張。近一些年來,在國際金融危機的衝擊下,西方各國都在出台各種改革措施,力圖盡快走出危機的陰影。

當代中國社會發展的目標是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的中國夢。我國要實現這一宏偉目標,必須走改革開放之路。改革是當代中國社會發展的主題,也是中國當代社會發展的難題,在某種意義上說,比西方國家麵臨的改革更難。當代中國麵臨的改革與當代西方發達國家麵臨的改革有著很大的不同。如前所述,當代西方國家麵臨的改革,是現實化實現後麵臨的針對現代化本身及其後果問題所進行的改革,而西方的現代化是西方市場經濟興起和發展的結果。所以,當代西方國家改革麵臨的問題實質上是社會過分市場化或資本化的問題,改革的方向主要是如何使政治、社會生活適度與經濟生活保持適度的距離,防範市場經濟對政治生活和社會生活(哈貝馬斯說的“公共領域”[2])過度滲透。與西方發達國家不同,我國麵臨的改革是如何在既定的社會主義基本製度之下,引入和發展市場經濟的問題。

曆史經驗證明,中國要實現現代化,不能走過去計劃經濟的老路,更不能回到中國傳統社會的自然經濟,而隻能搞市場經濟。因為,市場經濟雖然有許多問題和壞處,如會導致社會不公、負麵效應、人性異化等[3],但它又是“人類富裕和諧的康莊大道”[4]。當代著名自由主義思想家斯蒂芬·馬塞多指出:“商業至少要求並推動有著不同文化與宗教背景、不同價值觀、目的與生活方式的人們和平地聚集到一起。市場並不要求無私、仁愛或者廣泛的同情心;但是市場至少似乎打擊和瓦解了由宗教狂熱所導致的分裂,以及在較為隔絕、封閉、同質的環境中容易形成的心理狹隘和生活僵化。”[5]242西方的資本主義製度完全是適應市場經濟的需要建立起來的,而社會主義製度是與資本主義對立的。如此,中國在選擇市場經濟的時候,就麵臨著社會主義製度能否與市場經濟對接的問題,以及如果能對接,那麼如何對接的問題。這個問題使中國的社會發展選擇麵臨著兩種選擇:一是改變社會主義製度,建立資本主義製度,以適應市場經濟發展;二是對過去與計劃經濟相適應的社會主義製度的體製進行改革,使之與市場經濟發展相適應。中國實行改革開放、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表明,中國作出的是第二種選擇。這就是《決定》中所說的“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中國作出這種選擇,對於改革來說,就麵臨著雙重的改革任務:一方麵要改革傳統社會主義模式不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體製機製的弊端,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創造社會條件;另一方麵又要在改革的過程中克服市場經濟固有的缺陷和負麵效應,以及西方現代化本身存在的種種問題,避免市場經濟和西方現代化對我國社會主義製度的衝擊,確保在社會主義製度的前提下發展市場經濟和進行現代化建設。顯然,當代中國的改革不僅與當代西方的改革麵臨的任務不同,而且要比當代西方改革麵臨更艱巨的任務,麵臨著更難以解決的難題。那麼,中國當代社會發展麵臨哪些需要改革加以解決的主要難題呢?概括地說,主要有以下兩大根本性的難題:其一,如何在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製度的前提下,建設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市場體係的問題。其二,如何建立和完善既有利於市場經濟發展,又能夠克服市場經濟的缺陷和弊端,克服以市場經濟為基礎的現代化可能導致的“原子化”、資本化和極權化等弊端的體製機製的問題。我國改革麵臨的這兩大難題實質上就是當代中國社會發展麵臨的兩大難題。正是為了解決我國社會麵臨的兩大根本性的難題,衝破思想觀念的束縛,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破除各方麵體製機製弊端,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製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作出了全麵深化改革的重大決定。